朱元璋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整個天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隻要不是和他在一個戰壕的就是敵人,對待敵人,朱元璋從來不會心慈手軟。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發表檄文聲討張士誠。檄文列舉了張士誠八大罪狀,除了第四款和第八款與他朱元璋有關外,其餘的全都是指責張士誠背叛元朝。不看開頭和結尾,非常容易使人誤以為是元朝的討伐令。這表明朱元璋已經以順承天命的王自居。
雖然張士誠料到朱元璋會來這麼一手,也早已做好了戰鬥準備。但上梁不正下梁歪,他貪圖安逸享樂的生活,不用腦袋想也知道他的官兵好不到哪裏去。所以他的軍隊哪裏是朱元璋的對手。
在朱元璋軍隊的迅猛攻勢下,張士誠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在朱元璋和張士誠的這場爭奪戰中,張士誠很明顯處於下風。這一年十一月,杭州、湖州的守軍先後投降,這樣,蘇州就成為一座真正的孤城。朱元璋的軍隊已將蘇州城圍得個水泄不通,準備來個甕中捉鱉。
在開始攻城前,朱元璋築牆圍城,並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牆,用弓弩、火銃向城內猛烈地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一片恐慌。接著,朱元璋的軍隊開始強攻,但幾次強攻下來都沒有什麼效果。
張士誠畢竟在蘇州經營多年,布防不是一般的堅固,是相當堅固。朱元璋的軍隊一時對蘇州也奈何不得。無奈,朱元璋隻好采取圍困戰術,想把張士誠困死在蘇州城內,但城內糧草充足,這也不是什麼好辦法。
蘇州城就在眼前,卻拿不下來,朱元璋鬱悶了。當他聽說城內之所以糧草充足,是沈萬三這些蘇州富紳資助張士誠的結果後,大為惱火。沈萬三為什麼要和張士誠站在一邊呢?他怎麼也想不通了。
小時候給地主家放牛時所受的非人待遇又出現在腦海,朱元璋惡狠狠地說:“這些富戶都是為富不仁,沒有一個好東西。”
那麼,沈萬三為什麼會幫張士誠呢?難道他看不出天下的形勢嗎?
其實,沈萬三對天下的走勢洞若觀火。但他的個性讓他做出了上麵的選擇。他經商有一個誠信的信條,同時也講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他起初到海外經商,就是借助了張士誠的力量。如果沒有張士誠的幫助,他海外貿易就不會這麼順利。還有就是張士德這層關係,沈萬三一直為沒能救出張士德而感到內心有愧。再說,蘇州還有那麼多產業,如果他選擇和張士誠為敵,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的。所以在張士誠被圍困後,他聯合蘇州富紳資助張士誠的軍隊。
可見,沈萬三做出這樣的決定,完全是從一個商人的角度出發的。但政治就是政治,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隻有一次選擇的機會。不像經商失敗了,還可以重新再來。所以,在政治麵前,金錢不是萬能的。
誰都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沈萬三也不例外。他的這種選擇為他以後所遭受的一切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