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娃哈哈公司董事長宗慶後曾經這樣講過:“浙江人做生意講究有先見之明,喜歡從長遠考慮,防患於未然。”
現代商業的運作模式與原來的商業運作模式相比要複雜得多,為此經商的過程中需要穩妥前進,在沒有製訂好詳細周密的計劃就去實施,不是科學的經商理念。正如浙商所說的:“事後控製不如事前控製。”但是,值得惋惜的是,多數商人都沒有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正內涵,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嚴重的損失之後才尋求彌補。
“電荒”現象的出現促使電站成為了新型的投資項目,商業信息靈敏的浙商們自然是不願意將這個機會拱手相讓的。
“那是我第一次來到草原,原來以為甘南是戈壁灘,沒想到那裏很漂亮,有很多的河流,而且水很急。”這便是長城集團總裁葉祥桃在回憶2004年的時候到甘南高原的那一幕,直至今日談起依然很激動。
這位浙江溫州人並不是為了到那裏去看風景,他的直覺告訴他:“那裏適合發電,適合建電廠。”
“發電廠不錯。”這是很多人的一致判斷。在電力資源緊俏的大環境下,投資水電的潛力很大。盡管民營資本現在還無法與五大發電集團競爭,但他們可以瞄準門檻相對較低的中小水電項目。
葉祥桃分析認為,甘肅電價很低,按照每千瓦時0.22元的價錢,大概七至八年就可以收回成本。雖然前期投入比較大,但建成後,隻需派幾個人在那裏管理就可以了。
經過周密的計劃與盤算,他果斷地投資了電力行業。最終,他的成功告訴他,在有充足的計劃與準備後,事情基本上就成功一半了。
一個企業的發展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適應市場的需要。市場是根本,一旦脫離了市場,就會走上不歸路。而要適應市場,就要做市場調研。
市場調研的作用至關重要,可以說,它關係著一個企業的命運。一份好的市場調研可以對企業的經營決策起到指南針的作用。而一個企業家若是從來不屑於做市場調研,在不了解市場的情況下盲目決策,最後勢必會因為不能迎合市場的需要而導致失敗。
對於商人來說事前的準備與分析直接關係到經商的成敗,一旦失敗就會使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消耗殆盡。善於分析的浙商都非常注意訓練自己的前期統籌分析的能力。
浙江台州有一個家具廠,近期準備向馬來西亞出口家具。該廠的決策領導根據我國人民的傳統喜好,在專供出口的家用家具上使用紅色,以增加喜慶氣氛。
誰知產品在馬來西亞銷路不暢,遲遲找不到大客戶。查找原因後才明白,原來當地居民認為,隻有救火車才用紅色,紅色讓人覺得有緊迫感。而且馬來西亞人認為,紅色象征著血,紅色家具給人血淋淋的感覺,有不祥的征兆。
再加上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紅色家具擺在家裏就像一團熊熊火焰,使人更覺得酷熱而煩躁。家具的銷售額當然上不去。
後來,這家家具廠改用銀灰色,可還是打不開市場。因為馬來西亞崇尚佛教,死人時經常焚燒錫紙以超度亡靈。他們認為銀灰色像錫紙,這種顏色的家具放在家中會招來災難和鬼魂,不吉利。
那麼,究竟什麼顏色適合馬來西亞呢?同行的另一家家具廠的做法則要高明得多。因為馬來西亞崇尚佛教,他們一方麵組織美術設計人員去泰國逛公園,想從大自然中尋找答案;另一方麵派人與泰國的一家谘詢公司聯係,組織人員搞民俗調查,發現馬來西亞人喜愛藍色。於是,該廠經過不斷摸索,將家具顏色從深藍色改為孔雀藍,最終贏得了馬來西亞人的喜愛,這種家具才逐漸在馬來西亞暢銷起來。
一位知名的溫州企業家曾說過:“企業在運營時,前期的準備與調研決定著公司的命運。”因此,無論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後行”,商場上亦然。作為一個企業,不可過於相信“船小好掉頭”的說法。
浙商往往就是從自身出發,綜合多種因素,比如自己的資金、設備、技術、員工素質,以及市場和相關生產經驗等,然後再慎重決定自己生產什麼或者經營什麼產品。發揮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回避那些自己不擅長的項目,正因為這樣,浙商們才能規避那些不必要的風險,穩中求進、獲得成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