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境界(1 / 1)

>>>精神境界

一個人看見一棵樹,但不知道那就是樹。今天看見一棵樹,明天又看見一棵樹,看到第一千天,他才知道那就是樹。對於這個人說,這個“樹”並不是第一千零一棵樹,而是樹的概念。如果他進一步了解到什麼是概念,而又自覺其了解,他的精神境界就開始進入概念世界了。有概念而且自覺其有概念,是人之所以高於其他動物者。譬如一隻貓,它隻知道餓了就吃,累了就睡,看見可怕的東西就跑。人就不然了。人不但有概念,而且自覺其有概念。

金嶽霖曾說“哲學是概念的遊戲”,他用了一個似乎是自我解嘲的詞。人們或許以為這句話是一個戲論,這是因為他沒有把這句話同人的精神境界聯係起來。一個人所有的概念就是他的精神境界,一個人所有的概念的高低,就分別出他的精神境界的高低。例如,一個人如果沒有宇宙這個概念,他就根本不可能有如《新原人》所說的“天地境界”。

明代楊椒山於就義時曾作二詩,其一曰:“浩氣返太虛,丹心照千古。平生未了事,留與後人補。”其二曰:“天王自聖明,製作高千古。平生未報恩,留作忠魂補。”此二詩,在椒山及一般人心目中,或亦似有同等地位,但二者迥然不同。第一首乃就人與宇宙的關係立言,其所說乃在天地境界中的人的話。第二首乃就君臣的關係立言,其所說乃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話。

又如,張巡、顏杲卿死於王事,其行為本是道德行為;其人所有的境界,大概亦是道德境界。但如文天祥《正氣歌》所說:“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則此等行為的意義又不同。此等行為,本是道德行為;但《正氣歌》以之與“天地有正氣”連接起來,則是從天地境界的觀點,以看這些道德行為。如此來看,則這些行為,又不隻是道德行為了。這些分別,以前儒家的人似未看清楚。

這裏就牽涉宋明道學中,理學和心學長期爭執的一個問題:在修養功夫中“理”的地位。

程顥說:“學者需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這是說,識仁的功夫有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渾然與物同體”,這是直覺;另一方麵又需要“識得此理”,此“理”是個概念。直覺所得,必須用概念把它固定下來,這是概念在哲學中的作用。由此可見,在哲學中,概念是不可少的。沒有受益於哲學的人,當然也有他的精神境界,那就是《新原人》所說的自然境界。

中國傳統哲學中所說的聖賢,都是指人的精神境界而言。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說,一個人如果真正了解什麼是概念的時候,他就像一個長期被監禁在一個洞穴中的人,一旦被釋放出來,忽然看見天地的廣大,日月的光明。這個人就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真正的哲學家,才可以當“理想國”的王,所謂“哲學王”。“哲學王”類似中國傳統思想中所謂“聖王”。他們所行之道,稱為“內聖外王之道”。

選自《中國哲學史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