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風流(1 / 3)

《世說新語》常說名士風流。我們可以說,風流是名士的主要表現。是名士,必風流。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不過冒充名士的人,無時無地無之,在晉朝也是不少。《世說新語》說:“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任誕》)這話是對於當時的假名士說的,假名士隻求常得無事,隻能痛飲酒,熟讀《離騷》,他的風流,也隻是假風流。嵇康阮籍等真名士的真風流若分析其構成的條件,不是若此簡單。我們於以下就四點說真風流的構成條件。

就第一點說,真名士,真風流的人,必有玄心。《世說新語》雲:“阮渾長成,風氣韻度似父,亦欲作達。步兵曰:‘仲容已預之,卿不得複爾。’”劉孝標注雲:“《竹林七賢論》曰:‘籍之抑渾,蓋以渾未識己之所以為達也。’”“是時竹林諸賢之風雖高,而禮教尚峻。迨元康中,遂至放蕩越禮。樂廣譏之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至於此。’樂令之言,有旨哉。謂彼非有玄心,徒利其縱恣而已。”“作達”大概是當時的一個通行名詞。達而要作,便不是真達。真風流的人必是真達人,作達的人必不是真風流的人,真風流的人有其所以為達。其所以為達就是其有玄心。玄心可以說是超越感。晉人常說超越,《世說新語》說:“郭景純詩雲:‘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阮孚雲:‘泓崢蕭瑟,實不可言。每讀此文,輒覺神超形越。’”超越是超過自我。超過自我,則可以無我。真風流的人必須無我。無我則個人的禍福成敗,以及死生,都不足以介其意。《世說新語》說:“郗太傅(鑒)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雅量》)又說:“庾小征西(翼)嚐出未還。婦母阮,是劉萬安妻,與女上安陵城樓上。俄頃,翼歸。策良馬,盛輿衛。阮語女:‘聞庾郎能騎,我何由得見。’歸告翼。翼便為於道開鹵簿,盤馬。始兩轉,墜馬墮地。意色自若。”(《雅量》)王羲之聞貴府擇婿而如不聞。庾翼於廣眾中,在妻及嶽母前,表演馬術墜馬,而意色自若。這都是能不以成敗禍福介其意。不過王羲之及庾翼所遇見的,還可以說是小事。謝安遇見大事,亦是如此。《世說新語》說:“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於常。”(《雅量》)能如此。正是所謂達,不過如此的達,並不是可以“作”的。

《世說新語》常說名士風流。我們可以說,風流是名士的主要表現。是名士,必風流。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不過冒充名士的人,無時無地無之,在晉朝也是不少。《世說新語》說:“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任誕》)這話是對於當時的假名士說的,假名士隻求常得無事,隻能痛飲酒,熟讀《離騷》,他的風流,也隻是假風流。嵇康阮籍等真名士的真風流若分析其構成的條件,不是若此簡單。我們於以下就四點說真風流的構成條件。

就第一點說,真名士,真風流的人,必有玄心。《世說新語》雲:“阮渾長成,風氣韻度似父,亦欲作達。步兵曰:‘仲容已預之,卿不得複爾。’”劉孝標注雲:“《竹林七賢論》曰:‘籍之抑渾,蓋以渾未識己之所以為達也。’”“是時竹林諸賢之風雖高,而禮教尚峻。迨元康中,遂至放蕩越禮。樂廣譏之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至於此。’樂令之言,有旨哉。謂彼非有玄心,徒利其縱恣而已。”“作達”大概是當時的一個通行名詞。達而要作,便不是真達。真風流的人必是真達人,作達的人必不是真風流的人,真風流的人有其所以為達。其所以為達就是其有玄心。玄心可以說是超越感。晉人常說超越,《世說新語》說:“郭景純詩雲:‘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阮孚雲:‘泓崢蕭瑟,實不可言。每讀此文,輒覺神超形越。’”超越是超過自我。超過自我,則可以無我。真風流的人必須無我。無我則個人的禍福成敗,以及死生,都不足以介其意。《世說新語》說:“郗太傅(鑒)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雅量》)又說:“庾小征西(翼)嚐出未還。婦母阮,是劉萬安妻,與女上安陵城樓上。俄頃,翼歸。策良馬,盛輿衛。阮語女:‘聞庾郎能騎,我何由得見。’歸告翼。翼便為於道開鹵簿,盤馬。始兩轉,墜馬墮地。意色自若。”(《雅量》)王羲之聞貴府擇婿而如不聞。庾翼於廣眾中,在妻及嶽母前,表演馬術墜馬,而意色自若。這都是能不以成敗禍福介其意。不過王羲之及庾翼所遇見的,還可以說是小事。謝安遇見大事,亦是如此。《世說新語》說:“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於常。”(《雅量》)能如此。正是所謂達,不過如此的達,並不是可以“作”的。

就第二點說,真風流的人,必須有洞見。所謂洞見,就是不借推理,專憑直覺,而得來的對於真理的知識。洞見亦簡稱為“見”。“見”不是憑借推理得來的,所以表示“見”的言語,亦不須長篇大論,隻需幾句話或幾個字表示之。此幾句話或幾個字即所謂名言雋語。名言雋語,是風流的人的言語。《世說新語》說:“阮宣子(修)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文學》)《世說新語》亦常說晉人的清談,有長至數百言數千言,乃至萬餘言者。例如,“支道林、許、謝(許詢,謝安)盛德。共集王家(王濛)。謝顧謂諸人:‘今日可謂彥會,時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難常。當共言詠,以寫其懷。’許便問主人:‘有《莊子》不?’正得《漁父》一篇。謝看題,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敘致精麗,才藻奇拔。眾鹹稱善。於是四座各言懷畢。謝問曰:‘卿等盡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謝後粗難。因自敘其意,作萬餘言。才峰秀逸,既自難幹。加意氣擬托,蕭然自得。四座莫不厭心。”(《文學》)支道林謝安等的長篇大論,今既不傳,是可惋惜的。但何以不傳?大概因為長篇大論,不如名言雋語之為當時人所重視。《世說新語》謂:“客問樂令(樂廣),旨不至者,樂亦不複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確幾曰:‘至不?’客曰:‘至。’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哪得去?’於是客乃悟服。樂詞約而旨達,皆此類。”(《文學》)又說張憑見劉真長。“頃之,長史諸賢來清言。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於末座判之。言約旨達,足暢彼我之懷。”(《文學》)“言約旨達”,或“詞約旨達”,是當時人所注重的。真風流的人的言語,要“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真風流的人談話,要“談言微中”“相視而笑,莫逆於心”。若需長篇大論,以說一意,雖“文藻奇拔”,但不十分合乎風流的標準,所以不如“言約旨達”的話之為人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