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命來,我們活這麼大而不曾死了,命就算相當的好了。我們要知道人死的機會太多了,在母胎中,也許小產未出世就死去,這個人能成功不?幼童病死,有什麼辦法?我們經曆八年抗戰,經過戰爭、轟炸及流亡,如今仍能參加夏令營,我們的運氣真是好得了不得了。
成功的種類與配合成分
以下我們討論三者配合是否應該相等?也就是三者成分是不是應該每份都是百分之三十三點三?這回答卻是既不應相等,也不能相等,而是以成功的種類不同而每種成分各有不同。成功的種類不外有三:
一、學問方麵:有所發明與創作,如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大科學家等。
二、事業方麵:如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事業家等。
三、道德方麵:在道德上成為完人,如古之所謂聖賢。
以上列舉的三方麵,以從前的話來講,也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學問方麵的成功是立言,事業方麵的成功是立功,道德方麵的成功是立德。除此三種之外,也就沒有其他的成功了。因為這三種成功的性質的不同,所以配合的成分也就有了多寡。大致說來,學問方麵“才”占成分多;事業方麵“命”占成分多;而道德方麵則是“力”占成分多。
學問方麵的成功
學問方麵,天才成分占得多。有無發明與創作是不以得多少分數,幾年畢業所能達成的。而且,沒有天才,就是怎麼用功,也是無濟於事的。尤其藝術方麵,更是如此。所謂“酒有別腸,詩有別才”。有些人致力於作詩,並做到十分努力,然而他做出詩來,盡管合乎平仄,可是不是詩,那麼,他就是沒有詩的天資,但也許他在其他方麵可以成功的。
事業方麵的成功
事業方麵,機會成分占得多。做學問,一人可以做到不需要別的人來幫助,而且做學問到很高深的時候,別人也幫不上忙。孔子作《春秋》,他的弟子都幫不上忙。李白、杜甫作詩,也沒有人能夠給他們幫忙,我們更不能幫助科學家來發明。這大都需要他自己去做。然而,在事業方麵,並非一人之力所能達成:
(一)需要有許多人幫忙合作,如大政治家治政,大軍事家用兵等。
(二)需要與別人競爭,如打仗有敵手,民主國家競選總統,需要有對手。
總之一句話,還是事業方麵成功,並非一人之力所能達成。如做一件事,須有多人幫忙,幫助他努力爭取,同時,需要對手比他差,才能成功。有時他成,可是遇到的對手比他更成,那時隻好失敗;有時他不成,可是遇到的對手比他還不成,那時他也能成功。我們從曆史上來看,例子很多。比如,項羽能力大,偏偏遇到的對手劉邦比他還高明,所以他隻好失敗。我們看看“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時不利兮”,他毫無辦法。有些庸才,偏偏成功,史冊上很多,不勝枚舉。
現在讓我提一個故事,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有這麼一段記載:有一個棋迷,有時贏,有時輸。一天他遇到神仙,便問下棋有無必贏之法。神仙說沒有必贏之法,卻有必不輸之法。棋迷覺得能有必不輸之法,倒也不錯,便請教此法。神仙回答說:不下棋,就必不輸。這個故事講得很有道理。一切事,都是可以成功、可以失敗的,怕失敗就不要做。自己棋高明,難免遇到比自己更高明的對手,則難免失敗;自己棋臭,也許遇上比自己棋還臭,臭不可聞的對手,這時便也可成功。其他事業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