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之地位(1 / 1)

假使我們都如小說上所說神仙,想要什麼立時就有什麼;諸欲既能隨時滿足而又不相衝突,則當下即是美滿人生,當然可專憑直覺,但其時也就無人談起直覺了。但無論若何樂觀的人,他總不能說我們現在的人生,就是這樣美滿。諸欲不易滿足而又互相衝突,已如上述:即世界誌士仁人所提倡之人生方法,亦五光十色,令人目眩。於此而有種種人生問題,於此而欲解決此種問題,若不依理智,將何依呢?即梁先生於諸種人生態度之中選出直覺,以為我們行為之指導者,但其所以選出直覺者,仍是理智研究之結果,一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仍是理智之產物。姑即認直覺生活之果可貴,但吾人所以知直覺可貴,理智之可賤者,仍是理智。吾人或選理智,以解決人生問題;或選直覺,以解決人生問題;所選雖不同,而選者則一——同是理智。由此則可知理智在人生之地位了。

梁先生說:“一般人總要推尋定理,若照他那意思看,孔家所謂‘釣而不網,弋不射宿’,‘君子遠庖廚’,未免不通。既要釣何如網,既不網也就莫釣,既要飛就射宿,既不射宿也就莫弋,既不忍食肉就不要殺生,既殺生又何必遠庖廚。”(《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182頁)我以為即不必訴於直覺,也不見得此種辦法不通。我們對於牛羊,一方麵“憫其無罪而就死地”,而不欲殺之,另一方麵要食其肉而欲殺之。兩方衝突,故有此種“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之辦法以調和之。“君王掩麵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唐明皇何必掩麵(姑假定他真會掩麵,一笑)?掩麵又何救於太真之死?但他不願見其死,故佯若不見。據近來析心術派的心理學講,人自己哄自己之事甚多,因人生不少不如意事,若再不自己哄自己,使不能滿足之欲,得以發泄,則人生真要“凶多吉少”了。

選自《一種人生觀》

假使我們都如小說上所說神仙,想要什麼立時就有什麼;諸欲既能隨時滿足而又不相衝突,則當下即是美滿人生,當然可專憑直覺,但其時也就無人談起直覺了。但無論若何樂觀的人,他總不能說我們現在的人生,就是這樣美滿。諸欲不易滿足而又互相衝突,已如上述:即世界誌士仁人所提倡之人生方法,亦五光十色,令人目眩。於此而有種種人生問題,於此而欲解決此種問題,若不依理智,將何依呢?即梁先生於諸種人生態度之中選出直覺,以為我們行為之指導者,但其所以選出直覺者,仍是理智研究之結果,一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仍是理智之產物。姑即認直覺生活之果可貴,但吾人所以知直覺可貴,理智之可賤者,仍是理智。吾人或選理智,以解決人生問題;或選直覺,以解決人生問題;所選雖不同,而選者則一——同是理智。由此則可知理智在人生之地位了。

梁先生說:“一般人總要推尋定理,若照他那意思看,孔家所謂‘釣而不網,弋不射宿’,‘君子遠庖廚’,未免不通。既要釣何如網,既不網也就莫釣,既要飛就射宿,既不射宿也就莫弋,既不忍食肉就不要殺生,既殺生又何必遠庖廚。”(《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182頁)我以為即不必訴於直覺,也不見得此種辦法不通。我們對於牛羊,一方麵“憫其無罪而就死地”,而不欲殺之,另一方麵要食其肉而欲殺之。兩方衝突,故有此種“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之辦法以調和之。“君王掩麵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唐明皇何必掩麵(姑假定他真會掩麵,一笑)?掩麵又何救於太真之死?但他不願見其死,故佯若不見。據近來析心術派的心理學講,人自己哄自己之事甚多,因人生不少不如意事,若再不自己哄自己,使不能滿足之欲,得以發泄,則人生真要“凶多吉少”了。

選自《一種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