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衝謙(1 / 3)

所謂奮鬥者,不過是說,一個人應該努力去做他所應該做的事,或他所願意做的事。鬥字在此,隻是一種比喻,並不含有侵害別人的意思,與鬥爭之鬥不同。一個人於不侵害別人的範圍內,當然可以,而且應該,努力做他自己所應該做的事,或他所願意做的事。這裏用不著讓,亦實在不發生讓或不讓的問題。一個人讀書,求學問,用不著讓別人占先,並且還可以爭著占先。但他若因此,而於與別人共飯時,亦搶著吃菜而不讓人,則他可說是“不知類”。因為求學問與吃飯,在這一方麵,並不是一類的事。

以上所說,是普通所謂謙虛,但就中國的傳統思想說,謙虛並不僅如此。就中國的傳統思想而言,謙虛是一種人生態度,其背後有很深的哲學根據。此哲學根據,一部分即是《老子》及《易傳》中所講的道理。

老子對於人生,有很深的了解。他觀察人生,研究人生,發現了許多道理或原則。這些道理或原則,他名之曰“常”。他以為人若知道了這“常”,而遵照之以行,則即可以得利免害。若不知這些常而隨便亂作,則將失敗受害。他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在這一點,老子很有科學的精神。科學的目的,或其目的之一,亦是欲發現宇宙間的許多道理而使人遵照之而行。人若遵照這些道理而行,他可以得到許多利益。我們常說:“科學能戰勝自然。”就一方麵而言,它是能戰勝自然;就又一方麵而言,它之所以能戰勝自然,正因它能服從自然。

老子所說的話,有許多對於道德是中立的。在這一點,他亦與一般科學家相似。科學家所講的道理,對於道德是中立的。有些人可以應用科學家所講的道理做道德的事,有些人亦可以應用科學家所講的道理,做不道德的事。但對於這些,科學家都是不負責任,亦不能負責任的。在有些地方,老子亦隻說出他所發現的道理,至於人將應用這些道理做些什麼事,老子是不負責任,亦不能負責任的。例如,老子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有人因此說,老子講陰謀。其實老子並不是講陰謀,不過陰謀家可應用這些道理,以遂其陰謀而已。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照老子的看法,一某事物,若發展至其極,則即變為其反麵,此所謂“物極必反”。《易傳》中亦講這個道理。舊說《易》《老》相通。其相通的主要的一點,即是《易》《老》皆持“物極必反”之說。

海格爾亦說:事物皆含有其自己的否定。若一某事物發展至極,則即為其自己所含有之否定所否定。所以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所謂自掘墳墓。馬克思的曆史哲學,亦用海格爾此說,不過他不以心或觀念為曆史的主動力,而以經濟的力量為曆史的主動力。所以他的曆史哲學稱為物質史觀或經濟史觀。

所謂奮鬥者,不過是說,一個人應該努力去做他所應該做的事,或他所願意做的事。鬥字在此,隻是一種比喻,並不含有侵害別人的意思,與鬥爭之鬥不同。一個人於不侵害別人的範圍內,當然可以,而且應該,努力做他自己所應該做的事,或他所願意做的事。這裏用不著讓,亦實在不發生讓或不讓的問題。一個人讀書,求學問,用不著讓別人占先,並且還可以爭著占先。但他若因此,而於與別人共飯時,亦搶著吃菜而不讓人,則他可說是“不知類”。因為求學問與吃飯,在這一方麵,並不是一類的事。

以上所說,是普通所謂謙虛,但就中國的傳統思想說,謙虛並不僅如此。就中國的傳統思想而言,謙虛是一種人生態度,其背後有很深的哲學根據。此哲學根據,一部分即是《老子》及《易傳》中所講的道理。

老子對於人生,有很深的了解。他觀察人生,研究人生,發現了許多道理或原則。這些道理或原則,他名之曰“常”。他以為人若知道了這“常”,而遵照之以行,則即可以得利免害。若不知這些常而隨便亂作,則將失敗受害。他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在這一點,老子很有科學的精神。科學的目的,或其目的之一,亦是欲發現宇宙間的許多道理而使人遵照之而行。人若遵照這些道理而行,他可以得到許多利益。我們常說:“科學能戰勝自然。”就一方麵而言,它是能戰勝自然;就又一方麵而言,它之所以能戰勝自然,正因它能服從自然。

老子所說的話,有許多對於道德是中立的。在這一點,他亦與一般科學家相似。科學家所講的道理,對於道德是中立的。有些人可以應用科學家所講的道理做道德的事,有些人亦可以應用科學家所講的道理,做不道德的事。但對於這些,科學家都是不負責任,亦不能負責任的。在有些地方,老子亦隻說出他所發現的道理,至於人將應用這些道理做些什麼事,老子是不負責任,亦不能負責任的。例如,老子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有人因此說,老子講陰謀。其實老子並不是講陰謀,不過陰謀家可應用這些道理,以遂其陰謀而已。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照老子的看法,一某事物,若發展至其極,則即變為其反麵,此所謂“物極必反”。《易傳》中亦講這個道理。舊說《易》《老》相通。其相通的主要的一點,即是《易》《老》皆持“物極必反”之說。

海格爾亦說:事物皆含有其自己的否定。若一某事物發展至極,則即為其自己所含有之否定所否定。所以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所謂自掘墳墓。馬克思的曆史哲學,亦用海格爾此說,不過他不以心或觀念為曆史的主動力,而以經濟的力量為曆史的主動力。所以他的曆史哲學稱為物質史觀或經濟史觀。

一某事物的發展,如何是已至其極?有些事物,其極是對於客觀的環境說,有些則是對於主觀的心理說。例如,馬克思說,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若發展至其極,則即為其自身所含有之否定所否定,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是“自掘墳墓”。資本主義的社會之極,是對於客觀的環境說。所謂客觀的環境,亦是一種事物自身所造成的。每一種事物,在其發展的過程中,自身造成一種環境。如這種環境,使此種事物不能繼續存在,則此種事物的發展,即已至其極。因為這種環境是這種事物自身所造成的,所以這種環境即是這種事物自身所掘之墳墓,亦即其自身所含有的否定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