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衝謙(2 / 3)

就資本主義的社會的發展而言,其極是對於其自身所造成的環境說。但就一個資本家的財產的發展說,其極是可對於一個資本家的主觀心理說。假使有一個國家的法律,規定一個資本家的財產,不能超過一百萬元,則此國內的資本家的財產,如到一百萬元,即已至其極,就此方麵而言,或就類乎此的方麵說,一個資本家的財產的發展,亦是對於客觀的環境說。不過這一種極是人為的,不是自然的,所以這一種極不必引起反。但假如雖沒有這些限製,而一個資本家發財至一百萬元時,此人即已誌驕意滿,以為他已是天下第一富人,而再不努力經營他的工業或商業,如此,則一百萬元對於此人,即是其財產之極。到了此極,此人的工業或商業,即隻會退步,不會進步,而其財產亦隻會減少,不會增加了。

又如,一個人有很大的學問,但他總覺得他的學問不夠,此人的學問,對於此人,即尚未至其極。此人的學問,即還有進步的希望。另外有一人,雖隻讀過幾本教科書,但自以為已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此人的學問,對於此人,即已至其極。此人的學問,不但沒有進步的希望,而且一定要退步。舊說所謂“器小易盈”即是指這一類的人說。小碗隻需裝一點水,即至其容量之極。再加水,即要溢出來,此所謂“易盈”也。《易》《老》所謂極,大概都是就這些方麵說。

如欲使某一事物的發展,不至乎其極,最好的辦法,是使其中先包括些近乎是它的反麵的成分。例如,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如發展至一相當程度,而仍欲使其製度繼續存在,最好的辦法,是於其社會中,先行一些近乎是社會主義的政策。如有人問一馬克思的信徒,英美等國的資本主義已經很發展了,何以在這些國內,還沒有社會革命發生呢?最好的答案是,因為英美等國的資本家,在有些地方,采用了近乎是社會主義的政策,例如工會組織、社會保險、失業救濟等,以緩和階級鬥爭。英美等國的資本家,與他們的工人的關係,已不是如馬克思等所說的那樣單純了。這些資本家,於其資本主義的社會內,先容納些近乎是社會主義的成分,所以他們可以使他們的製度繼續存在,而不至於造成一種環境,使其不能繼續存在,這種辦法,最為反對他們的人所厭惡,因為這是維持他們的製度的最好辦法。共產黨人最恨溫和的社會主義。因為共產黨人主張推翻資本主義的社會,而溫和的社會主義反可使資本主義的社會繼續存在。

就社會說是如此,就個人說亦是如此。如一個人想教他的事業或學問繼續發展進步,他須常有戒慎恐懼之心。人於做事將成功時,往往有誌得意滿的心;於做事將失敗時,往往有戒慎恐懼的心。戒慎恐懼近乎是誌得意滿的反麵。我們說近乎是,因為誌得意滿的真正反麵,是頹喪憂悶。人若常存戒慎恐懼的心,則是常存一近乎是誌得意滿的反麵的心。所以他的事業,無論如何成功,如何進展,都不是其極。所以他的事業,可以繼續發展進步。《易傳》說:“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以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係於苞桑。’”若一國之人,常恐其國要亡,則其國即安如磐石。正說此義。我們可以說:一個人做事,如常恐失敗,他大概可以成功;如常自以為要成功,他大概必要失敗。

一個人的這種戒慎恐懼的心理,在態度上表現出來,即是謙虛。真正謙虛的人,並不是在表麵上裝出謙虛的樣子,而是心中真有自覺不足的意思。他有這種心,他的事業,自然可以繼續發展進步,無有止境。所以《易》謙卦彖辭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舊說,謂謙卦六爻皆吉,表示人能謙則無往不利的意思。

謙卦彖辭以謙與盈相對而言。舊說亦多以為與謙相對者是盈或滿。一個人對某一種事覺得滿了,即是此種事的發展對於他已至其極了。已至其極,即不能再有發展進步。所以說:“滿招損,謙受益。”嚴格地說,與盈或滿相對者是衝或虛。老子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衝是與盈相對者。我們常說,衝謙,謙虛。衝或虛是就一個人的心理狀態說。謙是就此種心理狀態之表現於外者說。盈或滿亦是就一個人的心理狀態說。此種心理狀態之表現於外者是驕。驕是與謙相對者。驕盈是與謙虛相對者。

以上說,一個人對於他的事業,如常有自覺不足的意思,他的事業即可繼續發展進步,無有止境。所以說:“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高而不危”,即是說,一人之貴,對於他尚不是其極。“滿而不溢”,即是說,一人之富,對於他尚不是其極。如一人之富貴,對於他不至其極,他即可以繼續富貴。又如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一個人如果常能學如不及,他的學問,自然可以繼續進步。反之,如一個人對於他的事業或學問,有了誌得意滿的心,他的事業或學問,對於他即已至其極,已至其極,即不能再有發展進步了。

以上是就一個人及其事業說。就人與人的關係說,謙亦是一種待人自處之道。人都有嫉妒心,我在事業或學問等方麵,如有過人之處,別人心中,本已於不知不覺中,有嫉妒之意。如我更以此過人之處,表示驕傲,則使別人的嫉妒心越盛,引起他的反感。大之可以招致禍害,小之亦可使他不願意承認我的過人之處。所謂名譽者,本是眾人對於我的過人之處之承認。我有過人之處,眾人亦承認我有過人之處,此承認即構成我的名譽。若我雖有過人之處,而眾人不願意承認之,則我雖有過人之處,而名亦不立。老子說:“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以富貴驕人,或以學問驕人,或以才能驕人,如所謂恃才傲物者,大概都沒有好結果。若我雖有過人之處,而並不以此驕人,不但不以此驕人,而且常示人以謙,則人反極願意承認我的過人之處,而我的名譽,可立可保。老子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正是說上所說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