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大學章句·補格物傳》)
“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大學章句》)此朱子格物之說,大為以後陸王學派所攻擊。陸王一派,以此功夫為支離。然就朱子之哲學係統整個觀之,則此格物之修養方法,自與其全係統相協和。蓋朱子以天下事物,皆有其理;而吾心中之性,即天下事物之理之全體。窮天下事物之理,即窮吾性中之理也。今日窮一性中之理,明日窮一性中之理。多窮一理,即使吾氣中之性多明一點。窮之既多,則有豁然頓悟之一時。至此時則見萬物之理,皆在吾性中。所謂“天下無性外之物”。至此境界,“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用此修養方法,果否能達到此目的,乃另一問題。不過就朱子之哲學係統言,朱子固可持此說也。
注:朱子所說格物,實為修養方法,其目的在於明吾心之全體大用。即陸王一派之道學家批評朱子此說,亦視之為一修養方法而批評之。若以此為朱子之科學精神,以為此乃專為求知識者,則誣朱子矣。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大學章句·補格物傳》)
“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大學章句》)此朱子格物之說,大為以後陸王學派所攻擊。陸王一派,以此功夫為支離。然就朱子之哲學係統整個觀之,則此格物之修養方法,自與其全係統相協和。蓋朱子以天下事物,皆有其理;而吾心中之性,即天下事物之理之全體。窮天下事物之理,即窮吾性中之理也。今日窮一性中之理,明日窮一性中之理。多窮一理,即使吾氣中之性多明一點。窮之既多,則有豁然頓悟之一時。至此時則見萬物之理,皆在吾性中。所謂“天下無性外之物”。至此境界,“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用此修養方法,果否能達到此目的,乃另一問題。不過就朱子之哲學係統言,朱子固可持此說也。
注:朱子所說格物,實為修養方法,其目的在於明吾心之全體大用。即陸王一派之道學家批評朱子此說,亦視之為一修養方法而批評之。若以此為朱子之科學精神,以為此乃專為求知識者,則誣朱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