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的方法(1 / 1)

按照“無為”的學說,一個人應該把他的作為嚴格限製在必要的、自然的範圍內。“必要的”是指對於達到一定的目的是必要的,絕不可以過度。“自然的”是指順乎個人的德而行,不做人為的努力。這樣做的時候,應當以“樸”作為生活的指導原則。“樸”(simplicity)是老子和道家的一個重要觀念。“道”就是“璞”(“Uncarved Block”,未鑿的石料),“璞”本身就是“樸”。沒有比無名的“道”更“樸”的東西。其次最“樸”的是“德”,順“德”而行的人應當過著盡可能“樸”的生活。

順德而行的生活,超越了善惡的區別。老子告訴我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所以老子鄙棄儒家的仁、義,以為這些德性都是“道”“德”的墮落。因此他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第三十八章)由此可見道家與儒家的直接衝突。

人們喪失了原有的“德”,是因為他們欲望太多,知識太多。人們要滿足欲望,是為了尋求快樂。但是他們力求滿足的欲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結果。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第十二章)所以,“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第四十六章)。為什麼老子強調寡欲,道理就在於此。

老子又同樣強調棄智。知識本身也是欲望的對象。它也使人能夠對於欲望的對象知道得多些,以此作為手段去取得這些對象。它既是欲望的主人,又是欲望的奴仆。隨著知識的增加,人們就不再安於知足、知止的地位了。所以《老子》中說:“智慧出,有大偽。”(第十八章)

按照“無為”的學說,一個人應該把他的作為嚴格限製在必要的、自然的範圍內。“必要的”是指對於達到一定的目的是必要的,絕不可以過度。“自然的”是指順乎個人的德而行,不做人為的努力。這樣做的時候,應當以“樸”作為生活的指導原則。“樸”(simplicity)是老子和道家的一個重要觀念。“道”就是“璞”(“Uncarved Block”,未鑿的石料),“璞”本身就是“樸”。沒有比無名的“道”更“樸”的東西。其次最“樸”的是“德”,順“德”而行的人應當過著盡可能“樸”的生活。

順德而行的生活,超越了善惡的區別。老子告訴我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所以老子鄙棄儒家的仁、義,以為這些德性都是“道”“德”的墮落。因此他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第三十八章)由此可見道家與儒家的直接衝突。

人們喪失了原有的“德”,是因為他們欲望太多,知識太多。人們要滿足欲望,是為了尋求快樂。但是他們力求滿足的欲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結果。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第十二章)所以,“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第四十六章)。為什麼老子強調寡欲,道理就在於此。

老子又同樣強調棄智。知識本身也是欲望的對象。它也使人能夠對於欲望的對象知道得多些,以此作為手段去取得這些對象。它既是欲望的主人,又是欲望的奴仆。隨著知識的增加,人們就不再安於知足、知止的地位了。所以《老子》中說:“智慧出,有大偽。”(第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