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說,一事物所以可能達到某種目的或可能引起某種後果,或所以與別事物有某種關係者,正因其有某性。例如上所說,蘇德戰爭所可能達到的目的,或所可能引起的後果,及其與歐洲戰爭的關係,若分析之,還是要說到蘇德戰爭,是有階級性的,或是隻有民族性的。不過雖是如此,人於說某一事物的意義時,其意所注重,可有不同,如上所說。
一事物的意義,各人所說,可以不同。其所說不同,乃因持此各種說法者,對於此事的了解不同。其對於此事的了解不同,所以此事對於他的意義亦不同。一件事的性質,是它原有的。其所可能達到的目的,或其所可能引起的後果,這些可能亦是原有的。其與別事物的關係,亦是原有的。但一件事的意義,則是對於對它有了解的人而後有的。如離開了對它有了解的人,一事即隻有性質、可能等,而沒有意義。我們可以說一事的意義,生於人對此事的了解。人對一事的了解不同,此事對於他們即有不同的意義。
雖同一事物,但人對於它的了解,可有不同。如上所舉,蘇德戰爭即其一例。又如,我們在此上課。假如一隻狗進來,它大概隻見有如此如此的一些東西,這般這般的一串活動。嚴格地說,它實亦不了解什麼是東西,什麼是活動,不過我們姑如此說而已。又設如一未受過教育的人進來,也可看見許多桌椅,許多人,聽見許多話,但不了解其是怎樣一回事。又設如一受過教育的人進來,他不但看見許多桌椅人等,不但聽見許多話,而且了解我們是在此上課。此一狗二人對於同一事的了解不同,所以此同一事對於他們的意義,亦即不問。其了解越深越多者,此事對於他的意義,亦即越豐富。設更有一人進來,他不但了解我們是在此上課,而且了解我們在此所上的課,是何科目,並且了解此科目在學問中的地位,並且了解學問在人生中的地位等,如此則其對於我們在此上課一事的了解,更深更多,而此事對於他的意義亦即更豐富。
上文所謂了解,我們亦稱為解。對於一事物有了解,我們亦稱為對之有解。人對於一物,如了解其是怎樣一個東西,對於一事,如了解其是怎樣一回事,則他們對於此事或物,即已有解,在解則此事物對於他們即有意義。不過說了解一物是怎樣一個東西,說了解一事是怎樣一回事,這了解又可有程度的不同。例如,一地質學家了解一座山是哪一種岩石所構成的山,固是了解其為怎樣一個東西,但一個人若隻了解其是山,亦不能不算是了解其為怎樣一個東西。一個人了解一個講演是哪一種講演,固是了解其為怎樣一回事,但一個人若隻了解其是一講演,亦不能不算是了解其為怎樣一回事。其了解的深淺多少不同,其所得意義亦異。深的了解,可以謂之勝解。最深的了解,可以謂之殊勝解。不過此處說了解,乃就最低程度的了解說起。
我們可以說,一事物所以可能達到某種目的或可能引起某種後果,或所以與別事物有某種關係者,正因其有某性。例如上所說,蘇德戰爭所可能達到的目的,或所可能引起的後果,及其與歐洲戰爭的關係,若分析之,還是要說到蘇德戰爭,是有階級性的,或是隻有民族性的。不過雖是如此,人於說某一事物的意義時,其意所注重,可有不同,如上所說。
一事物的意義,各人所說,可以不同。其所說不同,乃因持此各種說法者,對於此事的了解不同。其對於此事的了解不同,所以此事對於他的意義亦不同。一件事的性質,是它原有的。其所可能達到的目的,或其所可能引起的後果,這些可能亦是原有的。其與別事物的關係,亦是原有的。但一件事的意義,則是對於對它有了解的人而後有的。如離開了對它有了解的人,一事即隻有性質、可能等,而沒有意義。我們可以說一事的意義,生於人對此事的了解。人對一事的了解不同,此事對於他們即有不同的意義。
雖同一事物,但人對於它的了解,可有不同。如上所舉,蘇德戰爭即其一例。又如,我們在此上課。假如一隻狗進來,它大概隻見有如此如此的一些東西,這般這般的一串活動。嚴格地說,它實亦不了解什麼是東西,什麼是活動,不過我們姑如此說而已。又設如一未受過教育的人進來,也可看見許多桌椅,許多人,聽見許多話,但不了解其是怎樣一回事。又設如一受過教育的人進來,他不但看見許多桌椅人等,不但聽見許多話,而且了解我們是在此上課。此一狗二人對於同一事的了解不同,所以此同一事對於他們的意義,亦即不問。其了解越深越多者,此事對於他的意義,亦即越豐富。設更有一人進來,他不但了解我們是在此上課,而且了解我們在此所上的課,是何科目,並且了解此科目在學問中的地位,並且了解學問在人生中的地位等,如此則其對於我們在此上課一事的了解,更深更多,而此事對於他的意義亦即更豐富。
上文所謂了解,我們亦稱為解。對於一事物有了解,我們亦稱為對之有解。人對於一物,如了解其是怎樣一個東西,對於一事,如了解其是怎樣一回事,則他們對於此事或物,即已有解,在解則此事物對於他們即有意義。不過說了解一物是怎樣一個東西,說了解一事是怎樣一回事,這了解又可有程度的不同。例如,一地質學家了解一座山是哪一種岩石所構成的山,固是了解其為怎樣一個東西,但一個人若隻了解其是山,亦不能不算是了解其為怎樣一個東西。一個人了解一個講演是哪一種講演,固是了解其為怎樣一回事,但一個人若隻了解其是一講演,亦不能不算是了解其為怎樣一回事。其了解的深淺多少不同,其所得意義亦異。深的了解,可以謂之勝解。最深的了解,可以謂之殊勝解。不過此處說了解,乃就最低程度的了解說起。
究竟怎樣的了解,算是最低程度的了解?了解某物是怎樣一個東西,或了解某事是怎樣一回事,即是了解某事物是屬於某一類者,是表現某理者。例如,我們了解這座山是山,此即是了解“這座山”是屬於山之類者,是表現山之理者。有最大的類,有最大的類所表現的理。對於一事物,若一人完全不了解其所屬於的類,完全不了解其所表現的理,則此人對於此事物,即為完全無解。此事物對於此人,即為完全混沌,完全無意義。對於一事物,若一人僅了解其是屬於最大的類,表現此類的理,如一人僅了解一事物是一事物,則此人對於此事物所有的了解,即隻是最低程度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