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遊滴瀝之三(1 / 2)

洞的北麵靠山處,有一間三開的小樓造在那裏;扶梯樓板,有點壞了,所以沒有走上去。***小樓外的右邊,有一塊高大的岩石立著,上麵刻的是“喝水岩”的三個大字。故事又來了,我得再來重述一遍古人腦裏所想出來的小說。

《三山誌》裏說:“建中四年,龍見於山之靈源洞;從事裴胄曰:神物所蟠,宜建寺以鎮之。後有僧靈嶠,誅茅為台,誦華嚴經,龍不為害,因號曰華嚴台,亦以名其寺。”照這記事看來,寺原還是洞古,而洞卻以龍靈,所謂華嚴台、華嚴寺,也就在這洞的東邊。不過“喝水岩”的三字,究竟是不是因這裏出了龍,把水喝幹了,於是就有此名的?抑或同一般人之所說,喝水的喝字,是棒喝之喝,蓋因五代時聖僧國師晏,誦經於此,惡水聲喧轟,叱之,西澗乃涸,迸流於東澗,後人尊敬國師,因有此名?我想這名目的由來,很有可以商量的餘地。現在大家都隻曉得堅持後一說,說是經國師晏一喝,這兒的澗裏的水就沒有了,並流到了東澗,但我想既要造一個故事出來,何不造得更離奇一點,使像安徒生的童話?一喝而水涸,也未免太簡單了吧?

經過這靈源洞後,再爬將上去,果然是一個台,和一個寺;而這寺的大殿裏,果然有一條水,日夜在流,寺僧並且還利用了這水,造了一個小小的水車,以繩的一端,釣上水車,一端釣上鍾杵,製成了一個終年不息的自然撞鍾的機械。而這一條水的水質,又帶灰白色而極濃厚,像虎跑、惠山諸泉,一碗水裏,有百來個銅子好擺,水隻會得漲高,決不會溢出。

在這寺門前的華嚴台——也不知是不是——上,向西南瞭望開去,已經可以看得見群峰的俯伏,與江流的繚繞了;但走過石門,再升上一段,到了山頭突出的朱子讀書台去一看,眼界更要寬大,視野更要遼闊。我以為在鼓山上的眺望之處,當以此為第一;原因是在它的並不像屴峰的那麼高峻,去去很容易,而所**見的田野河流山峰城市,卻都可以在這裏看得明明白白。

我的第二次上鼓山,是於黃昏前去,翌日早晨下來的;下山之先,也攀上了這一處朱夫子讀書的地方。同遊的人,催我下山,催了好幾次,我還有點兒依依難舍,不忍馬上離去此二丈見方的一塊高台。坐上了山轎,也還回頭轉望了好幾次,望得望不見了,才嗡嗡念著,念出了這麼的幾句山歌:

夜宿湧泉雲霧窟,朝登朱子讀書台,

怪他活潑源頭水,一喝千年竟不回。

實在也真奇怪,靈源洞喝水岩前後左右的那些高深的絕澗裏,竟一點兒流水也沒有,我去的兩次,並且還都是在大雨之後,經過不久的時候哩。

鼓山的最高峰名屴峰或名大頂峰、卓頂峰,狀如覆釜,時有雲遮;是看日出、看琉球海島的勝地,我不曾去。大頂峰北下,是浴鳳池;據說樵者常見五色雀群,飲浴於此。池之南,有石門砑立;應真台、祖師岩、湧泉竇、甘露鬆、白猿峽、香爐峰,都在石門之右。浴鳳池右下,走過數峰,達海音洞,洞口寬大,有好幾張席子好鋪;其中深不可測,時聞海音,所以有此名稱。白雲洞,在海音洞下,由黃坑而登,隻有一裏多的山路,險巇峻崤,巨石如棋散置路上。聽老遊的人說來,鼓山洞窟,當以白雲洞為第一;但這些地方,我都還不曾親到,所以誇大的話,也不敢說;遲早,總再想去一趟的,現在暫且擱起在一旁吧。此外的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獅子峰、缽盂峰,……峰……岩之類,名目雖則眾多,但由老於遊山者看來,大約總是大同小異的東西,寫也寫不得許多;記鼓山的文字,想在此終結了,此外隻抄一點古人遊鼓山的詩在下麵,以潤澤潤澤我這一篇幹燥的記事。

洞的北麵靠山處,有一間三開的小樓造在那裏;扶梯樓板,有點壞了,所以沒有走上去。***小樓外的右邊,有一塊高大的岩石立著,上麵刻的是“喝水岩”的三個大字。故事又來了,我得再來重述一遍古人腦裏所想出來的小說。

《三山誌》裏說:“建中四年,龍見於山之靈源洞;從事裴胄曰:神物所蟠,宜建寺以鎮之。後有僧靈嶠,誅茅為台,誦華嚴經,龍不為害,因號曰華嚴台,亦以名其寺。”照這記事看來,寺原還是洞古,而洞卻以龍靈,所謂華嚴台、華嚴寺,也就在這洞的東邊。不過“喝水岩”的三字,究竟是不是因這裏出了龍,把水喝幹了,於是就有此名的?抑或同一般人之所說,喝水的喝字,是棒喝之喝,蓋因五代時聖僧國師晏,誦經於此,惡水聲喧轟,叱之,西澗乃涸,迸流於東澗,後人尊敬國師,因有此名?我想這名目的由來,很有可以商量的餘地。現在大家都隻曉得堅持後一說,說是經國師晏一喝,這兒的澗裏的水就沒有了,並流到了東澗,但我想既要造一個故事出來,何不造得更離奇一點,使像安徒生的童話?一喝而水涸,也未免太簡單了吧?

經過這靈源洞後,再爬將上去,果然是一個台,和一個寺;而這寺的大殿裏,果然有一條水,日夜在流,寺僧並且還利用了這水,造了一個小小的水車,以繩的一端,釣上水車,一端釣上鍾杵,製成了一個終年不息的自然撞鍾的機械。而這一條水的水質,又帶灰白色而極濃厚,像虎跑、惠山諸泉,一碗水裏,有百來個銅子好擺,水隻會得漲高,決不會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