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付壓力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這時,必須學會“積極地休息”,就是在思維過程中,緊張的思考後,不妨暫時鬆弛一下,休息一會兒,使大腦神經中樞在思維的循環性節奏中恢複平衡狀態,這往往有助於良好狀態的來臨。隻有放下所有憂慮,懷著閑庭信步的心態看待現狀,才能“旁觀者清”。
該有的休閑娛樂還得騰出時間來參與,隻有這樣才能找到生命的平衡點;全盤皆亂的話,生活的信心都會因此葬送。當然,適度的調整需要有,比如原來一周吃好幾次大餐,現在就以自己下廚替代,多感受一些動手的快樂而不是消費的快樂。
職場人要學會在特殊時期找到生命的樂趣。如果壓力巨大的時候,生命的能量補充也就耗盡了,這是不明智的。把危機當成挑戰,誰能把它當成一場挑戰或一個鍛煉,誰就能從中汲取最大的養分,誰也就是危機過後最壯碩的職場人。
所以,現在應該是每個人好好表現的時候,不管是為了自己當下的飯碗還是為了自己的未來。
別讓自己沒壓力
如果一個人長期缺失壓力,真的不上班了會怎麼樣呢?
想想看,我們都生活在社會中,作為丈夫,你的妻子需要你;作為兒子,你的父母需要你;作為銷售人員,你的客戶需要你;等等。在你被別人需要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挺有價值,但是如果你沒壓力,沒人需要你,你怎麼辦?
微微是個“富二代”,從來就沒有體會過生活的壓力。有人對她說:“你找份兒工作吧。”她說:“你給我一個找工作的理由,如果我出去工作,那麼麵對領導,我就不能有脾氣,跟同事合作我也不能有脾氣,跟客戶談判我還是不能有脾氣,也就是說我要活得很窩囊。我每天起早貪黑加班工作,一個月才能掙萬八千,而我爸爸每個月給我的零花錢就五六萬,我為什麼要找工作?你能告訴我嗎?”
她不想找工作的理由邏輯上成立,但是在社會生活中,沒有領導把她當作下屬需要,沒有團隊的成員把她當作工作配合的夥伴需要,沒有客戶把她當作提供服務的社會人需要。
突然有一天,她發現自己成了購物狂,走進商場的時候,工作人員前呼後擁很殷勤。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人家把她當作錢的主人來重視,人家重視的是錢。但是她的感覺是:他們都需要我,她在心理上獲益了,覺得終於有人重視自己了,終於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感了。
因此,這兒買完之後去那兒買,那兒買完之後再到這兒買。兩三天之後,覺得又沒什麼意思了,又沒有人需要自己,沒有人重視自己,於是再去繼續買。陷入了病態的消費之中。
由此可見,壓力的缺失並不是一件好事。由於缺乏應有的壓力,一些人找不到自我價值的實現方式,最終導致一些病態行為。
萬一不上班,你會更失落
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心靈想象成一個水杯,這個水杯中裝滿了水,這些水代表著我們在生活當中各種各樣的動機,各種各樣的事情。比如今天要完成一份講演稿,明天要去看看客戶,後天要給以前的客戶打電話……
我們的心裏麵裝著的這些東西、這些事情是我們的工作,這時我們的大腦是被各種各樣的自我價值感、各種各樣的積極動機填滿的。如果把這杯水倒了,所有的積極壓力就都沒了。這時水是沒了,但是杯子沒空,水倒出去以後空氣就進去了。也就是說,當我們把代表積極動機的壓力清空之後,空氣自然就會填補到杯子中去。而自然填補進去的這些東西,有一些則是不當的生活方式和不當的人生體驗。
所以,有句話這樣講:所謂的好人就是沒時間幹壞事的人,那所有的成功人士也就是沒有時間去失敗的人。安排你的時間去工作,這也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