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645年,唐朝僧人陳玄奘在經曆17年的遊曆、訪問之後,帶著675部佛教經典回到長安,成為轟動朝野的新聞。
為取回這些佛教經書,陳玄奘的足跡踏遍中亞、南亞和西亞100多個國家或城邦。回國後,陳玄奘在翻譯佛經之外,還撰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詳細記述了他親曆的100多個國家或城邦的地理風貌,以及曆史、風土人情。再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站在公元645年這個時間的節點上,陳玄奘不是走出國門最早的人,但絕對是走出去時間最長、走得最遠、見識最廣的人。一個17年的時間長度,一個100多個國家的空間跨度,在交通、通信條件都十分落後的時空環境裏,是一個超出常人想象力的概念。在長達17年的時間裏,他都經曆了什麼?他是怎樣從那些難以想象的困難、挫折以及障礙中走出來的?是什麼力量支持他完成了這一空前的壯舉?
陳玄奘給他同時代的人和他以後的人留下了太多的懸念、太多的不可思議,這些懸念和不可思議的累積必然要激發出一些人創作的衝動。於是,民間開始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設計陳玄奘取經的故事。民間創作也就是一種自發的集體創作,故事情節、主人公形象在這種自發的集體創作過程中不斷地被豐富、被充實。最後終於成型了,被社會廣泛認可了。據考證,在宋代唐僧取經的故事已經在戲曲舞台上大量演出,長篇小說《西遊記》在元末明初就已經完成了。
值得注意的是,《西遊記》故事為什麼能夠在1000多年的時間裏受到中華民族的喜愛。在中國,不管你走到多麼偏僻的地方,不管你麵對的是有文化的人還是文盲、半文盲,都不會有人不知道《西遊記》,不會有人不知道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可以肯定地說,沒有任何一部文學作品能夠像《西遊記》一樣,這麼長久、這麼廣泛地影響著中華民族。
那麼,《西遊記》對中華民族為為什麼會有如此恒久的吸引力、粘著力?是因為它大膽的、誇張的、離奇的故事設計,還是因為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等在遭遇困難時表現出的執著、勇敢、不屈的精神?……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
但是中國人離不開《西遊記》,中華民族的血液裏充滿了《西遊記》的因子。
《西遊記》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珍貴財富,我們是不是應該認真地把它開發一下,讓它更好地造福於今人和我們的後人?這是我第n次閱讀《西遊記》之後忽然產生的一個想法。我覺得這樣做至少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西遊記》描寫的社會環境離我們太遙遠了,比如政治衝突、軍事衝突、外交禮節、人和人相處的方式,都是1000多年前的形態,今天的人如果沒有一些曆史知識就無法理解故事表現出來的政治智慧、軍事智慧、外交智慧、處世智慧,甚至其中的一些幽默也會很難理解。如果把《西遊記》裏的社會環境調整一下,增加進今天人們熟悉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等等現代社會元素,讀起來的效果會是怎樣?我想應該是很開心的,而且可以輕鬆地學習到很多處理問題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