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仰望並觸摸大師(2 / 2)

因而,全方位認識一個大師,就不能以其耀眼的光環遮照所有的陰翳,來全麵謳歌;同樣,更不能以其學術末流時的種種流弊來蠻橫指責初興時的肇始之學。隻有放在具體的曆史現場,在其所處的學術環境、政治語境中,看其創樹,讀其作用,察其身量,這樣的審視才更為允當與客觀。

就這樣,上迄春秋戰國的孔子、孟子、荀子,下至民國初期的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一個個在中國儒家文化發展史中標誌性的人物,組成了中國儒學大師集團,集體走入了我的筆下,人文炳煥,雲蒸霞蔚。

將他們屈尊集於一冊之中,珠串起來,自有作者一份苦心,那就是,再現大師,標定他們在中國儒學發展史中接衲傳燈的彼此坐標,畫就一個以人物為載體的中國學術史圖表。而且,還奢望用一位位鮮活的人物為載體,為讀者呈現一個並不十分枯燥,但於史有征、於學有養的簡易中國儒學史讀本。

每一顆璀璨的星星,你可能都是熟悉的,而將他們星羅棋布再去凝視,或許你會有額外的收獲。

本書所遴選的大師,基本上各自分立於不同時代,分別穩穩端坐在他所屹立的曆史時期的學術巔峰。這樣依次觸摸大師,從他的學術成就、人生履曆、曆史背景,乃至學風流變、賡續設筆、鉤玄稽要,可以更為全麵而準確地反映出每一位大師在學術史上各自的創樹,所起的傳承作用,以及所居的高度。

其實,他們不僅僅表征了中國儒學史。

錢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說:“儒家思想形成中國民族曆史演進之主幹,這是無疑的。廣播在下層的是社會風俗,英華結露而表顯在上麵的是曆史上的各方麵人物。而傳衍悠久,蔚為一民族之文化。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之結晶,是中國民族文化之主脈。並不是儒家思想造成了中國民族之曆史與其文化,乃是中國民族之內性之發揮而成悠久的曆史與文化者,其間最要的一部分,則為儒家思想。”

梁啟超也在《飲冰室書話》中說:“研究儒家哲學,就是研究中國文化,誠然儒家之外,還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學,不算中國文化全體;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國文化恐怕沒有多少東西了。”

一位位大儒,毋寧說就是橫亙在中國文化曆史天空中的一座座高山,就是流淌在中華學術大地上的一條條河流。

攀跋其上,涉水其間,向他們致敬,其實就是在做一次中國文化發展史的遊曆,是在向中國文化史禮祀與致意。觸摸他們的思想與人生,就顯得很有必要。

心向往之,力不能逮,這是人常犯的毛病,相信在下也是其中的一個。這裏,隻能誠懇而憨厚地對自掏腰包購買此書的您先說一聲:乞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