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雜述”的時代(1)(2 / 2)

三峽七百裏,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日月……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一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春夏之時,則素湍綠潭,迥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瑩峻茂,良多雅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清遠,空岫傳響,哀轉九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一聲淚沾裳。”

宜都西陵峽中有黃牛山,江湍紆回,途經信宿,猶望見之。行者語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日三暮,黃牛如故。”(引自《藝文類聚》卷七)

地記、地誌中,有一些隻記錄一個地區的某一個方麵。如《廬山記》、《漢水記》、《湘中山水記》專記山水;《諸番風俗記》專記風俗;《洛陽伽藍記》專記寺廟;《交州異物誌》、《涼州異物誌》、《南方草木狀》專記物產,等等。它們可以說是後來專誌的先驅。

專門記載都市情況的稱為都邑簿。都邑簿中隻有東漢的《三輔黃圖》還能看到後人的輯本。“三輔”是漢代長安附近的京兆尹、左馮(pínɡ)翊、右扶風三個政區,相當於現在的西安、鹹陽一帶。它們從三個方向夾輔京師長安,所以合稱“三輔”。《三輔黃圖》本來有圖有文,後來隻剩下一些被別的著作引用過的文字,可以看出它記載了長安地區的沿革、城池、苑囿、台榭、太學、祠廟、街市、樓觀、官署、倉庫、廄圈、橋梁、陵墓等,也記載了一些當地的風俗。後世修都邑誌,往往以它作藍本。都邑簿顯然是後世都邑誌的先聲。

圖經實際上也是地誌一類,不過它是從古地圖演變而來的。

秦、漢以後,繪製地圖的技術更趨成熟。為了表達更複雜的內容,有的地圖更附有文字說明。《漢書·地理誌》中,就有兩處引了《秦地圖》的文字。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三幅西漢初年的地圖,一幅地形圖,一幅駐軍圖,一幅城邑圖。畫的主要是漢初所封的長沙國的南部,即今湘江上遊瀟水流域一帶。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以實測為基礎繪製的地圖。這三幅用途不同的圖,圖例統一,比例大致適當,圖上不僅有山脈、河流的名稱,還有居民戶數的統計。小小的長沙國擁有這樣相當不錯的地圖,由此可以推想漢初製圖、用圖的一般水平。漢朝宮廷中更是收藏了大量地圖。西晉的裴秀,是我國傑出的地圖學家。他在晉初做過尚書令,佐理國家軍政,由於職務關係,就曾看到過國家收存的大批漢代地圖。不過裴秀對這些地圖的準確性很不滿意,他經過認真考訂,編成了我國的也是世界的第一部曆史地圖集——《禹貢地圖集》,同時總結前人的經驗,創立了一套科學的繪製地圖的理論,成為我國傳統地圖學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