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攀向古代方誌的峰巔(2)(2 / 3)

為了配合國家編寫總誌,各省編寫通誌,以及光緒年間編寫《大清會典》,清朝中央政府和各省總督巡撫都一再向全國州縣催修誌書。雍正年間並明確規定誌書60年一修。因此,清代方誌之多居曆朝之首。現存的8000多種地方誌中,清誌有5000多種,而且品類更加豐富,省、府、州縣、旗、關鎮、土司、鹽井等無不有誌。

鄉鎮誌在清代大批出現。自明末清初以後,地方手工業和商業有了明顯的發展,集鎮經濟迅速崛起。道光年間,江蘇吳江縣的鄉鎮人口已占全縣總人口的35%;廣東僅佛山一鎮就有五萬織布工人分布在2500家工場中。尤其是江南的蘇、鬆、杭、嘉、湖地區,名鄉、名鎮星羅棋布,又是曆代人文薈萃之地,修鄉鎮誌更是盛行。江蘇省現存的清代鄉鎮誌約百種左右,在全國各省中是最多的;浙江有77種,僅次於江蘇。像江蘇吳江的《(嘉慶)黎裏誌》、《(道光)震澤鎮誌》,上海嘉定的《(乾隆)真如裏誌》和《(嘉慶)南翔鎮誌》,浙江吳興的《(乾隆)烏青鎮誌》、寧波的《(康熙)桃源鄉誌》,以及廣東佛山乾隆、道光年間的《忠義鄉誌》,安徽貴池的《(康熙)杏花村誌》等,都很有名氣。

近年還發現了清誌中唯一的一部街道誌——《岡誌》(也稱為《岡上誌》)。這也是我國舊誌中獨一無二的一部街道誌。記述的是今日北京宣武區的牛街和它附近35條胡同的情況。以牛街為中心的這一地區,自清初以來,就是北京最大的回民聚居區。《岡誌》沒有署著者的名字,據考證,它的著者可能是清朝康熙年間太醫院的醫生趙士英。趙士英是回族人,所以,它又是回族人寫回族居住區的唯一的誌書。這部誌書的主角不是達官貴人,而是牛街的平民百姓和他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其中記了七八十位回民的事跡,大多是人們前所未聞的。它也保存了若幹彌足珍貴的伊斯蘭教史料。例如它記載了三種伊斯蘭教的漢文譯著,其中有兩種以前從來沒有人提到過。這部對於研究北京史、研究回族史和研究伊斯蘭教史都很有參考價值的地方誌,清嘉慶年間就在牛街回民中流傳,但一直沒有刊刻,到20世紀20年代左右失去了蹤跡,隻有幾個抄本保存在個人手中。現在已由研究人員將抄本整理、注釋,1991年由北京出版社排印出版。

光緒二十年(1894),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慘敗,朝野震動。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麵前,全國上下要求變革圖強的呼聲很高。光緒二十四年(1898),光緒皇帝決心變法,在103天內,先後發布了數十條除舊布新的詔諭,其中之一,就是罷科舉,開學校,將各地舊式書院、祠堂、廟宇改為各級學堂,兼授中學和西學。此後,學部下令各地編修鄉土誌作為小學堂的教材。光緒三十一年(1905)還頒布了一個《部頒鄉土誌例目》,列出“曆史、政績錄、兵事錄、耆舊錄、人類、戶口、民族、宗教、實業、地理、山、水、道路、物產、商務”共15個類目,作為編修鄉土誌的統一規範。於是鄉土誌作為一個新的成員加入了地方誌這個大家族。現存的鄉土誌有500多種,絕大部分是清光緒三十一年至宣統三年(1905~1911)之間修的。許多鄉土誌的編纂者,懷著振興中國的強烈願望,以培育兒童的愛國主義為己任。如王永江在《遼陽鄉土誌序》中說:“人有愛鄉之心,而後有愛國之心……鄉且不愛,何有於國?”《讚皇鄉土誌》卷首有一篇《編者題辭》,說明編輯的宗旨:“大地橢圓,萬國羅列。列強稱雄,弱則敗滅……中國維新,振興學校,宗旨教人,愛國為要。愛國之心,始自一方,請與幼學,說我讚皇。”都表明了編纂者的用心與厚望。鄉土誌淺顯、簡明、通俗,一般篇幅不長,但也保存了不少有用的資料,而它對於兒童的啟蒙作用,卻是其他書籍所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