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清代統一大業的進展,清代的地方誌真正走遍了全國。
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成功的後代鄭克塽(shuǎnɡ)歸附清朝。康熙皇帝統一了台灣,隨即設置了台灣府。第一任台灣知府蔣毓英就在他的任期內,和諸羅、鳳山縣令季麒光、楊芳聲一起,纂成了《(康熙)台灣府誌》,這是台灣省的第一部誌書。在此後的90年中,《台灣府誌》續修過五次。此後,到清朝末年,還有一部《(光緒)台灣通誌》問世。
清康熙年間,曾派遣西方傳教士到全國各地用西法測繪地圖,但是當時沒有深入新疆,隻測到哈密為止。乾隆皇帝在位的時候,清政府派左都禦史何國宗率領測繪人員攜帶儀器前往新疆,在軍隊的保護下,實地測繪新疆的山脈、河流、沙漠、草原,繪製地圖。又派大學士劉統勳隨同前往,就地考察山川、地理的古今沿革。他們踏遍了天山南北,最遠到達克什米爾地區。最後,由劉統勳彙總資料,寫成誌書初稿送到北京,又經過傅恒等人加工定稿,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完成《欽定皇輿西域圖誌》48卷。這是新疆的第一部誌書,也是清代有關新疆的最重要的一部誌書。
遠處邊陲的西藏,到清乾隆年間也出現了一部《西藏誌》。《西藏誌》不分卷,也沒有著錄作者,傳說是康熙帝第十七子果親王允禮所作,刊刻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它的內容比較簡略,又沒有人物傳記,但它作為第一部正規的西藏地方誌,自有不可替代的資料價值,為研究西藏學的人所重視。
在政府大力倡導,各地競相修誌的風氣下,各省、府、州、縣的長官千方百計網羅人才,同時由於清政府不斷興起文字獄,相比之下,修誌畢竟是一個風險較少,相對安全的領域,所以,清代有許多著名的學者加入了修誌的隊伍。例如戴震修《(乾隆)汾州府誌》(山西汾陽)、錢大昕(xīn)修《(乾隆)鄞縣誌》(浙江寧波)、《(嘉慶)長興縣誌》(浙江長興)、章學誠修《(乾隆)永清縣誌》(河北永清)、洪亮吉修《(乾隆)淳化縣誌》(陝西淳化)、《(嘉慶)涇縣誌》(安徽涇縣)、繆荃孫修《(光緒)順天府誌》(北京)等。學者們在做學問方麵訓練有素,對誌書的體例、篇章結構、編纂方法等都非常講究,又各自學有專長,往往將自己的治學心得貫穿到修誌中去,使所修的誌書各具特色,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有些知識淵博的學者自己做了地方負責官員,親自指導修誌,更有條件將自己對於地方誌的種種見解付諸實施。例如主修《(嘉慶)廣西通誌》的廣西巡撫謝啟昆,本人著述宏富,在學術上深有造詣。他在升任巡撫的第二年就開館修誌,並親自發凡起例。他仔細研究了曆代誌書的體例,取長舍短,寫出《修誌敘例》23條,對編纂通誌提出了非常切實、具體的要求。《(嘉慶)廣西通誌》的主纂胡虔,一生勤奮治學,精於考據,又曾參加過多部地方誌的編纂,富有修誌的經驗,很好地貫徹了謝啟昆的意圖。例如,謝啟昆認為,過去被貶謫到“瘴癘之區”的官員,往往是正直之士,或是觸阮元塑像怒了權奸,或是受小人傾軋,他們的高風亮節,至今還在邊疆流傳。所以《廣西通誌》在記載官員政績的《宦績錄》之後附有《謫宦錄》,專記從三國到明代被貶謫到廣西的官員。謝啟昆認為作誌應當以詳備為宗,但又不能冗濫,因而這部誌書采取的資料十分詳備,並吸收某些宋誌的長處,將所引的資料一一注明出處。如果資料有謬誤或已和當前情況不符,就另外加按語說明,使後人使用起來既方便,又可靠。所以,《(嘉慶)廣西通誌》被譽為一代名誌,很受學術界推崇。晚於謝啟昆的阮元,同樣以博學名重一時。他曾曆任浙江、江西等省巡撫和湖廣、兩廣、雲貴總督,所到之處,對修誌多有建樹。他主修的《(道光)廣東通誌》,就全以謝啟昆的體例為本,可見謝誌在當時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