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位於山東省省會濟南市內,舊城之西,呈東西長、南北狹的扁矩形,南麵緊鄰濟南市中心區。湖周長4千米多一點,麵積46.5公頃,約占濟南舊城的1/4.
濟南市位於魯中南山地北部與華北平原的交接帶上,北麵有黃河流過,南麵緊接泰山的前山帶。所以這座城市正好處在一個凹陷中,而大明湖正居於凹地的底部。雖然隻是一個天然的小湖泊,但卻以其美麗可愛而蜚聲國內。一般而言,在城市裏有一個封閉式的湖非常罕見,其成因肯定是非常特殊的。大約從什麼時候起、在什麼情況下形成這個美麗湖泊,我們還無法確定。
大明湖是一個由泉水在低地上彙集所形成的湖泊,湖水源主要靠南側山麓的泉水補給。以前濟南的名泉如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泉四大泉群的水或直接或間接彙入湖中,今天這些泉水大多數已經不再補給大明湖,僅有珍珠泉、芙蓉泉、泮池、王府池諸泉仍注入湖內。湖水從東北隅彙波門流出,會合護城河水,流入北麵的小清河,注入渤海。
這種特殊的現象,在我國還不多見,大概隻為濟南這樣的“泉城”所特有。古時候,濟南被稱為“泉城”———“齊多甘泉,甲於天下”。這個古來著名的泉城究竟有多少泉水?過去說它的城內外有72處,其實遠不止此數。據新中國成立後實地調查,僅在濟南市區就有天然泉水108處。諸泉彙聚於地勢低下的城北,形成一片廣大的水域。今天這片水域的許多部分已填塞成為市街,而大明湖是留下的最大水麵。濟南為何如此多泉,這同它的水文地質條件有關。
科學家們認為,泉水跟傾斜的岩層也許有很大關係。濟南處在石灰岩和岩漿岩這兩種不同岩性的構造接觸帶上,這恰好為泉水形成和出露提供了有利條件。濟南的南麵有綿延的小群山,如千佛山等都是由厚層的石灰岩構成的,岩層略向北傾。石灰岩層內大小溶洞和裂隙很多。山地降水滲入地下,積蓄在其中,積蓄的水多了就順著傾斜的岩層和裂隙向北流動,當流到濟南北麵時,遇到了組成北麵丘陵的不透水岩漿岩的阻擋,便停滯下來,成為承壓水,它一遇到上麵地層薄弱的部分便冒出地麵,成為大大小小的湧泉。而大明湖所在地正是濟南北部最低窪處,眾泉彙聚,所以成為湖泊。
大明湖在曆史上變化很大。北宋以後,由於人類活動頻繁,生態有所惡化,古大明湖已逐漸堙塞,現在的大明湖是由古大明湖東麵的一片水域,即曆水陂演變而來的。在新中國成立前,動蕩和貧困使大明湖黯然失色,失修的湖內多為雜亂的湖田,湖邊為坍塌的泥岸,岸邊道路泥濘不堪。新中國成立後,疏浚了湖底,用石頭砌成湖岸,對環湖大道及各種建築都進行了修整。此外,還添設了新景點、新設施,又恢複了“四麵荷花三麵柳”的風貌,這樣,這處著名的遊覽勝地重新煥發出青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