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4章 南海諸島沉沒之謎(1 / 1)

在中國遼闊的南海海域,星羅棋布地分布著200多個礁、灘、暗沙和島嶼,這就是有名的西沙、南沙、東沙、中沙珊瑚礁區,統稱“南海四沙”。它們猶如顆顆璀璨的明珠散落在海麵上,是中國的寶貴領土。但近來卻有人提出,這些美麗的明珠也許會沉沒,由此引發了眾多人士對此問題的探索。

要弄清南海諸島的沉浮問題,首先得了解它們是怎麼形成的。1億年前,地理狀況與今天有著很大的區別。當時亞歐板塊十分廣闊,南海諸島就屬於它。那時,南海還不是海洋,而是河流縱橫、層巒疊嶂的陸地。山上的岩石多是6億年以前形成的。滄海桑田,歲月巨變,在距今7000~8000萬年前,由於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亞歐板塊和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相互碰撞,這塊古老的陸地在猛烈的撞擊下四分五裂,海水也隨之浸入,一個比較淺的陸表海環境就此形成了。對於它的裂開和洋殼出現的類型,目前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但時至今日還不能準確地解釋究竟是板內裂穀型還是弧後拉張型。地質學家們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正在不斷地探尋,假以時日,或許能找到更加完善的解釋。

在距今6700萬年進入第三紀以後,這裏分裂的地形得到了改變,海洋消失,又重新成為了陸地。不過此時的地形已經變成丘陵、平原相間,湖泊眾多,而不再是山巒起伏、重巒疊嶂了。到距今3000萬年前後,隨著構造活動的加劇,這塊陸地東北—西南向裂開,海水大規模自南而北浸入,今天的南海就初步形成了。當然,當時海水的深度和海岸線的範圍都遠不如今天,此時的島嶼和水下礁石大多是由那些由古老岩石組成的丘陵和高地形成的。現今南海諸島的基底岩層則是由千百萬年來滄桑巨變所產生的沉積物所形成。

南海四沙礁區如今有50多個島嶼,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末次冰期階段形成的。在距今1.5萬~1.8萬年時,島嶼的規模和數量與今日相比要大得多,後來許多島嶼都因冰後期海平麵上升而被淹沒了。因此,珊瑚礁便成了南海諸島中大部分島嶼的物質來源。在風、浪、流的相互作用下,島嶼在礁麵上堆積而成,屬於沉積作用的產物。以往,由於弄錯了南海諸島中一些島嶼沉積物的成因,因此有人根據這些島嶼的海拔高度,推斷出近1萬年以來南海諸島始終在上升。甚至有人認為,南海諸島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在上升。

科學家們經過認真考察後,認為事實剛好相反,南海諸島其實一直都處在沉降狀態。而且根據目前所獲得的資料分析,南海諸島沉降的速度隨著不同的地質曆史時期的更迭而改變。從總體上看,沉降速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快。人們還發現,南沙和西沙的珊瑚礁台地,都是頂麵小、基座大,呈寶塔型逐步縮小的規律,這同時表明了礁島的一個特點,即珊瑚礁總體上是一種海浸礁。現今島嶼沉積物的下部都沉浸在水下,而這些沉積物本來形成於冰期,如果真像某些人認為的那樣島嶼處於上升階段,就應該裸露在水麵上。

更有說服力的是,西沙的石島全部沉積物都是風成的。這些沉積物是在陸地環境時形成的,在海平麵上升和沉降的複合作用下,這些風成沉積物的底界越沉越深,以致最終沉浸在水下18.68米處。如果將海平麵上升幅度和沉降速度看作同等重要的因素來計算,那麼現在南海諸島的沉降速率應該在每1000年12厘米以上。因此,如果今後海平麵不出現大的下降,那麼,南海諸島的島嶼麵積不僅不會增加,反而逐漸縮小。

目前,就人們找到的證據而言,南海諸島應該是在下沉。然而這不是最後的結論。對於科學探索者來說,南海諸島究竟是上升還是下降仍然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