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是我國的一個內海,位於遼寧、河北、山東、天津之間,是個半封閉的大陸架淺海。麵積7.7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約18米,最深處也不到100米。
據說渤海曾是一個地勢坦蕩、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依據是什麼呢?地處渤海東部的廟島群島就是最有力的證據。當渤海尚未形成時,廟島群島曾是平原上拔地而起的丘陵地帶,山丘高度約200米。當時氣候寒冷,由於強勁的西北風和冷風寒流互相作用,致使渤海古陸平原上飄來了大量的黃土物質。風沙不僅填平了古陸上的溝壑,而且還堆起了山丘,如今廟島上獨具特色的黃土地貌仍依稀可辨。黃土中有許多適宜寒冷氣候的猛獁象、披毛犀和鹿等動植物化石。這些動植物化石表明,當時渤海古陸平原生機勃勃。10000年前的大平原上草地茫茫,人們可以想象,當時猛獁象漫步河畔,披毛犀出沒其間,鹿群相互追逐,古人類尾隨其後伺機捕殺的景象。這是多麼富有生機的一幅古人類生活寫照圖啊!
在20世紀70年代初,一塊從渤海海底撈起的骨頭引起了考古學家的注意。經過仔細研究,這塊毫不起眼的骨頭被確認為披毛犀的牙齒。披毛犀身披褐色粗毛、鼻子上長著兩根短角,生活在寒冷的苔地平原或是在草原上。渤海海底發現的披毛犀牙齒,使學術界對渤海的過去有了新的認識,並且開始了對渤海地形地貌的曆史研究。人們認為,渤海在遙遠的過去曾是一塊裸露的大陸,因為陸生的披毛犀是無法在海水中生存的。古生物學家認為,可能在晚更新世紀末期,距今10000年前,生活在北國的披毛犀到達渤海古陸並向南遷移。
也就是說,在距今10000年前,由於冰川範圍的擴大,原先最深處也不過80米的古渤海平麵一下子下降了100~150米。渤海地區因此一度完全裸露成陸,形成了一片平坦的大平原,成為許多動物的家園。在距今大約12000年的時候,渤海古陸平原再次沉入了海底。這是因為當時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麵大幅度上升,渤海平原逐漸被水淹沒,曾在渤海平原上奔騰不已的黃河、溱阿和遼河,也隨著海水重新浸入渤海古陸,成為渤海的一個組成部分。
近年來,海平麵變化的問題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有人認為海平麵將會上升,有人則不這麼認為。同樣,人們對於渤海平麵的升降也持不同看法。有人說,海平麵會上升,部分陸地會被淹沒。然而也有人說海平麵會下降,渤海平原會再次出現。彼此都有支持各自觀點的理由。
據《灤州誌》記載,1820年渤海西部的一個較有名的小島———曹妃甸的麵積約8平方千米。到1925年之後,潮水和海浪不斷地衝擊小島,大片土地坍入海中。如今,曹妃甸已基本淪入海內,找不到蹤影了。然而,黃河口的情形卻截然相反。從1855年以來,岸灘不斷拓寬和淤高,潮間帶的寬度,每年拓寬數10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1300多畝新土地。在渤海灣及萊州灣,由於許多泥沙來自黃河並不斷沉積,岸線也不斷向海中淤漲。
如今的渤海,由於各方麵的條件錯綜複雜,變化也因此十分複雜。岸線有進有退,變化完全相反,並且這種完全相反的變化還將繼續下去。
那麼,曾一度繁榮的渤海古陸大平原,會重新露出海麵嗎?這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一個謎,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有一天會被解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