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到底該怎麼辦30(2 / 2)

資本流動本身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情,很難用外貿總額、外資總額等幾個簡單的數字加加減減而得出“熱錢”的具體數目,因為其中仍有許多統計誤差、遺漏項目以及彙率變動的漏算等,因此我們無法準確統計熱錢的數目。

那麼,熱錢的“衝擊說”到底是什麼呢,熱錢會給一個經濟體帶來怎樣的影響?

如果說熱錢的湧入使得泡沫加劇的話,那麼熱錢的流出將會使泡沫迅速破滅,給市場帶來更大的風險。對於熱錢的流動情況,經濟學家李稻葵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國這麼高的貨幣存量就像地震之後的堰塞湖,水位很高,而境外的水位比較低,如果短期之內控製不當,迅速倒流,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水位的迅速下降猶如資金的迅速流走,會衝擊經濟的穩定性。

熱錢的撤離比流入更可怕。我們不怕熱錢來,但是需提防熱錢走,熱錢一走,就如同給經濟洗了一個冷水澡,剛洗過桑拿浴後的冷水澡最容易讓人感冒。熱錢湧入中國的目標就是獲取超額利潤,一旦達到目的就會迅速撤走,這就會給中國的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帶來巨大風險。從理論上看,熱錢的湧入加劇了中國流動性過剩的問題。當前中國的流動性過剩是相對的,不是履行交易媒介職能的貨幣過多,而是具有價值貯藏職能的貨幣過多;不是在實體經濟運行中的貨幣流量過多,而是存在於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中的貨幣量過多。

目前我們還看不到任何資金大量逃離的跡象,但曆史經驗告訴我們,盡管熱錢流出的概率並不高,但是一旦這樣的情形發生,一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20世紀80年代的拉丁美洲就反複出現過以下觀點: 資金外流,投資過熱,全球金融界對拉丁美洲看好而大量資金湧入,而流動性過剩資金突然間不看好前景大量流出。20世紀90年代從泰國開始蔓延至亞洲、俄羅斯的金融危機,熱錢流出的速度比流入時更快。比如20世紀80年代末,日元大幅升值,大量資金流入日本房地產市場,迫使日本房地產價格指數上漲了4倍多,並最終醞成巨大的泡沫。20世紀90年代之後,隨著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滅,日本不動產整體跌幅達到了75%。這種經曆不僅出現在日本,我國台灣地區在貨幣持續升值之後同樣經曆了由暴漲到暴跌的過程,對經濟造成了嚴重損害。2008年由美國人引發的金融危機本質上也是如此。人們開始都認為不會有風險,可是緊接著便出現了大規模的係統性風險。因此,我們對於熱錢、遊資應該有充分的警覺。

熱錢大規模撤出,必然會對市場供求產生不良影響,導致房價大幅度下跌,對國內房地產業造成相當大的打擊,甚至會影響到整個中國的經濟。熱錢很有可能會充當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數次金融危機表明,受危機衝擊最小的國家都是對資本流動監管有效、嚴格的國家。因此,為防止國際投機資本對我國經濟的進一步衝擊、維護金融體係安全,我們必須加強金融監管,全麵監控熱錢的流向。

從2006年7月開始實施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六部委的“限外令”及2007年9月國家外彙管理局頒發的《關於規範房地產市場外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都隻是限製外資投資現成物業,但在房地產開發領域,卻隻是取消了外資投資房地產開發的優惠條件,並沒有其他限製。2007年6月11日,商務部和國家外彙管理局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規範外商直接投資房地產業審批和監管的通知》,強調境外投資者不得以變更境內房地產企業實際控製人的方式規避外商投資房地產的審批。

無論是“限外令”,還是171號文件,對於有實力的外資開發商來說,應該說影響不大或者沒什麼影響,因為這些公司都是做長線投資的,而對那些準備到國內做投機生意的外資則是利空。

所以,我國房地產業要實現多元化融資格局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這需要政府、開發商和投資者的共同努力及市場的自我調控。熱錢在中國房地產業中仍然扮演著瘋狂的角色,但這從一個側麵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命題: 中國的房地產業的融資結構依然存在著天然的缺陷。

目前,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單純依靠銀行信貸的模式急需調整。在金融業較為成熟的國家,房地產金融除了傳統工具外,還有房地產投資基金、信托計劃以及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多種工具,這些工具正被進入中國樓市的海外熱錢所利用。在熱錢依然被視為洪水猛獸、但又屢禁不絕的時候,發掘出新的房地產金融工具可能正是改善中國房地產業融資結構的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