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何謂神話傳說(2 / 2)

“傳說”作為一個科學名詞,是近代才有的。中國傳統叫“傳聞”。《史記》與其他正史、稗史上的傳聞都不少,野史與文人筆記中尤其多。這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敘事藝術,是民間文學的重要體裁之一,起源於原始社會,興盛於階級社會,與一定的曆史人物、曆史事件、地方文物、自然風光、社會習俗有關聯。現代常見的傳說,多是以人物為中心,以事件為線索,以風物為標誌的複合形態,有突出的曆史性、民族性和地區性。這一點,與本書所談的上古神話傳說有所不同。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有了各種發明創造。這本來是集體在生產實踐中長期獲得的成果,人們往往將這些分別附會在一定的曆史人物身上,這便有了文物起源的神話傳說。其中,既有神話的因子,又有傳說的萌芽,交叉混合,難以區分。

仙話基本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古代神話傳說的基礎上產生的,對封建社會晚期大量民主主義色彩很濃的仙話,有深遠的影響。另一種是道教為宣傳教義而創作的仙話,總體上屬於宗教文學,神秘、迷信的部分應揚棄。

“神話”這個詞是外來語,最早出現在希臘,原意與傳說、故事、寓言是混同的。清末民初才傳入我國,到本世紀20年代,我國已更為普遍地使用。

神話形成過程中,原始人的特殊心理是重要的中介,因為那時的人也和現在的人一樣會做夢,隻是對夢中的情景不會科學地進行解釋,誤以為除了肉體之外,還有一個靈魂。這個靈魂有時與肉體同在,有時又離開肉體單獨活動,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他們甚至把靈魂看得比肉體還重要。認為肉體死了,隻要靈魂不死,便仍有複活的希望。倘若靈魂死了,才是真正的死亡。中國古代不叫靈魂,稱魂魄。“魂魄分去則人病,盡去則人死。”(《抱樸子·論仙》)可見原初人對靈魂的重視。對於夢中所見的種種景象,他們以為那是離開肉體的靈魂在活動。

原始初民抽象的能力很低,形象思維和類比的能力很強,因此,他們常常將兩種以上的具體事物相互聯係與類比。在現在人看來毫不相幹的事物,在原始人的心目中卻有關係。因此,他們不但認為人有靈魂,而且世界萬物都有靈魂,這便是通常所說的“萬物有靈論”。既然靈魂可以獨立活動,人死靈魂又不一定死,於是又有了“靈魂不滅”的觀念。他們便是用這種心理去抗拒死亡對人的威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