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雜史保存的古神話傳說比正史要多。例如《吳越春秋》、《越絕書》、《蜀王本紀》等都屬於雜史,也可稱之謂野史,即不是官方修的史,而屬於個人撰寫的。其中有大禹出生、婚配的神話,人猿婚配的奇談,古蜀國治水英雄杜宇、李冰的傳說等等。
吳伐越,墮會稽,獲骨焉,節專車。吳子使來好聘,且問之仲尼……曰:“敢問骨何為大?”仲尼日:“丘聞之,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
史書以《左傳》、《國語》為例,其中夾雜了不少神話傳說。《左傳·昭公十七年》講到一個鳥的王國,便是一則很典型的古史神話傳說。據說,東方的古帝王少皞〔hao浩〕名叫,即位的時候,恰好飛來了鳳鳥,因此便用各種鳥名命名下司百官,鳳凰當曆法官,燕子當掌管春分、秋分的官,伯勞鳥當管理夏至、冬至的官,青鳥當管理立春、立夏的官,錦雞當立秋、立冬的官,鵓鴣掌管教育,鷲〔jiu救〕掌兵權,布穀掌管營造建築,鷹掌管法律和刑罰,鶻鵃〔guzhou穀舟〕掌管營繕等事。五種以鳩命名的官,管理老百姓;五種以野雞命名的官,分別管理木工、金工、陶工、皮工、染工,還管器物的利用、尺度、度量均衡;以扈鳥命名的九種農官,使老百姓不要淫蕩。這個以鳳鳥為總名稱的鳥國,無非是曆史的神話化。這大概是指古代東方奉行鳥崇拜的以少皞為首領的部落聯盟。
這部書約3.1萬字,在那個時候可算是“巨著”。書中文字簡略,盡管保存的是上古神話的片斷,然而卻很有價值。
上述故事,到晉代的誌怪小說《搜神記》有了新的發展,幹將、莫邪夫婦成了楚國人,鑄劍三年才成,向王獻出了雌劍。因時間太長,雖然獻了劍,幹將仍被楚王所殺。莫邪此時已有身孕,後生一子,取名赤比,又叫眉間尺,到少年時期,帶了父親留了的雄劍去報仇。路遇一客,客告訴他:“楚王正懸賞千金買你的頭,你把頭與劍給我,我可以替你報仇。”眉間尺自刎,兩手捧頭奉上,身軀仍自立在那裏。客說:“我不會辜負你的。”說罷,眉間尺的屍身才倒地。客去見楚王,說:“這是勇士的頭,應放在湯鍋裏煮。”煮了三天三夜,頭仍不爛,並且還跳出湯鍋,怒目圓睜。客對楚王說:“這頭不爛,請王親自去看看,也許能爛。”楚王果然前去看,一伸頭,便被客揮劍砍掉了。接著客也把自己的頭砍掉了。三顆頭都在鍋裏,煮爛以後,難以區分,隻好分三份葬在一地,此地便叫作“三王墓”。(見《搜神記·卷十一》)這一傳說富於反抗精神,有強烈的複仇意識,魯迅就是以它為素材,創作了的名篇《鑄劍》。
這些看似沒有連貫的內容,至少告訴後人,帝俊是鳥圖騰氏族祖先,他生活的時期已經是以父係為中心。他所管的地域遼闊,這一係的後代綿延曆時長,對文物的創造有特殊的貢獻。其中包含著許多原始的密碼,要真正破譯它們,需要進行艱苦的研究。
防風氏可能是大禹為首的部落聯盟中一個部落的頭頭,那時,氏族部落的稱呼跟首領的名稱一般是統一的,防風氏部落的頭頭也就叫防風。相傳大禹曾到過越地,在茅山曾召集過會議商討大計,會上,對有德有功者,給以爵祿和土地,後來便把茅山改成了會〔kuai快〕稽(即會計之意)山。這是古史傳說中很有名的群神集會,不知何故防風卻遲到了。大禹對此很不滿,將他殺死以後,先陳屍示眾,然後才埋在會稽山下,直到吳國打越國的時候,把會稽山都打塌了,才發現了防風的骨頭,非常之大,一節骨頭便要用一節車載運。吳國的人弄不清這是什麼遺骨,何以如此之大。便派人去問博學的孔子,孔子便把前因後果向吳使說了一遍。吳使求教孔子的這件事,便記在《國語·魯語下》:
此外,不同程度保存神話傳說的古籍還有先秦諸子著作、史書、雜史、筆記、誌怪小說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