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們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地想方設法改進自己的武器。從舊石器時代早期粗糙的用石頭打製的砍砸器、尖狀器到中期的骨鏃、骨矛、骨叉,又到新石器時期的石刀、石矛、石斧、石鏢等和後期的青銅兵器,記錄著他們在改進武器方麵不懈的努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弓箭的發明,給原始人類提供了有力的遠射程武器。根據古籍記載,人們看到落在柘樹枝上的鳥在飛走時被彈回來的樹枝擊傷受到啟發,於是,就用繩子把樹枝繃成弓,將木棍刮削磨細做成箭,製成了原始的弓箭(《周易·係辭下》)。弓箭在原始社會後期開始用於打獵,大大提高了人們打獵的能力,擴大了狩獵的範圍。狩獵是原始社會人類維持生存最重要的生產方式,因此,武術的萌芽與生產勞動有著直接的關係。
《淮南子·繆稱訓》記載大禹曾經與南方的三苗族打仗。過了30天,三苗族還是不肯服輸。於是,大禹換了一個辦法,采用攻心戰術。他命令士兵手持盾牌和大斧跳起了威武雄壯的戰鬥舞蹈,三苗族看了以後,就投降了。《尚書·大禹謨》也有類似的內容。今天,在我國納西族東巴教裏被稱為“東巴跳”的舞蹈中還保持了一些原始舞蹈的形態。舞蹈時戰士們踏著戰鼓的節奏,持刀模擬著作戰中的動作,左右砍殺。舞刀時既有劈、砍、紮、刺這樣一些進攻動作,又有纏頭、裹腦、架刀、切刀等防禦性的動作,還有多種多樣的步法,如弓、跪、蹉、虛、跳躍等。
武術是用於格鬥的技術,它的一招一勢、一刺一擊都是按照進攻和防守的戰鬥要求設計出來的,是人們格鬥經驗的總結。因此,武術的產生首先要有格鬥,要有進行格鬥的對象。在早期人類社會中,人們最初遇到的格鬥對象不是人,而是野獸。當時,人類生存的條件十分惡劣,正像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莊子·盜蹠篇》和《韓非子·五蠹》中說的,那時候人煙稀少,到處都是凶禽猛獸。盤旋在高空中的鷲鷹不時地俯衝下來,攫走老弱。凶狠的猛獸一次又一次地向茫然無所知的人們發起攻擊。為了保衛自己,也為了從野獸身上得到遮風避雨的毛皮和果腹充饑的食品以生存繁衍下去,我們的祖先們不得不同凶猛的野獸進行殊死搏鬥。在距今有18000多年的山頂洞人的穴居遺址裏發現的大量的獸骨就是他們與野獸搏鬥,並取得勝利的證明。野獸有尖齒利爪,強悍凶殘,而先民們用來與野獸搏鬥的不過是簡陋粗糙的棍棒和石頭打製的武器。打獵的成功,不僅要靠集體的配合,也要依靠獵手們身體的矯健,不僅棍棒的使用要準確有力,徒手的踢打摔拿在必要時也是少不了的。在中國最早的詩歌集中就有人們徒手與老虎搏鬥的記載(《鄭風·大叔於田》)。雲南滄源岩畫中也描繪著人與獸搏鬥的生動場麵。分布在我國廣闊西部地區的西域岩畫中也有許多反映原始狩獵的內容,岩畫中的人們有的在用刀斫〔zhuo卓〕砍,有的彎弓待射,有的在野牛的反擊下正在抽身疾走,逃離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