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春秋時代的“貴族精神”(1)(3 / 3)

歐洲騎士的行為準則是:不傷害俘虜,不攻擊未披掛整齊的騎士。不攻擊非戰鬥人員,如婦女、兒童、商人、農民、教士等。

歐洲騎士間的戰爭,和春秋時代的貴族戰爭一樣,也是要擺好戰場之後,堂堂正正地對攻。搞突然襲擊,對真正的騎士來說,是一種可鄙的行為。騎士精神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是不畏強者,作戰勇敢,不得貪生怕死,另一方麵則是同情弱者,對失敗者寬洪大量。當一名騎士俘虜了另一名騎士後,必須將俘虜待如上賓。英法戰爭期間在克裏西及普瓦泰被俘的法國騎士,在英國人的軍營中就經常受邀與勝利者英國人一起盛飲娛樂,活得安然舒適,直到被贖回為止。

這豈不正是我們嘲笑了幾千年的“宋襄公精神”?可惜的是,今天相當多的中國人崇拜騎士精神,卻很少有人意識到它是“宋襄公主義”的歐洲版。

同泓水之戰一樣,春秋時代還有許多故事,我們今天讀起來,都感覺是那麼難以理喻,或者那麼可笑。其實,這些故事在西方貴族時代,都能找到類似的翻版。

比如在當年“批孔”大潮中,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故事是子路正冠。說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在戰爭中陣亡,他臨死前還不忘係好被對手砍斷的帽纓,正冠而死。人們認為這個故事說明儒家學說是多麼害人,死到臨頭,還念念不忘教條。

其實重視儀表、重視細節,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教養。先秦社會禮儀無處不在,從穿衣、戴帽到在宴會上怎麼與客人交談,每一個細節都有繁縟的要求。今天的讀者如果翻閱《周禮》之類的先秦典籍,也許感覺這些記載過於繁瑣古板。這也是貴族社會的共同特點。中世紀法蘭西貴族以言談舉止的彬彬有禮聞名。法蘭西貴族從小也要經過嚴格的禮儀訓練。國王在宮廷女仆麵前都要脫帽致敬,公爵們走過凡爾賽宮庭院,由於不斷地行禮,隻能把帽子拿在手上。

禮教精神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貴族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尊嚴和風度。子路在敵人的刀鋒下係好帽纓,其實正體現了貴族式的在死亡麵前的從容不迫。西方的貴族社會也能找到類似的例子。法國大革命高峰的時候,路易十六和皇後都被送上了斷頭台,皇後上斷頭台的那一刻,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皇後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優雅的道歉:“對不起,先生。”

正如這位皇後的下意識反應一樣,“貴族文化”的首要特質就是優雅。子路的最後一個動作,不叫迂腐,叫教養,叫貴族風度。

另外一個故事,今天的讀者讀起來一定感覺更奇怪。

這個故事同樣發生在上文提到的鄢陵之戰中,晉國將軍韓厥打敗了鄭國的君主鄭伯。鄭伯乘車逃走。為韓厥駕車的馭手杜溷羅說:“趕快追。他的禦者左顧右盼,心不在焉。很快就能追上。”

韓厥卻說:“算了吧。不能再次羞辱國君了。”他命令馭手調轉車頭,放過了鄭伯一命。

這個故事反映了貴族社會的一個重要信條,就是對對方的君主保持尊重。因此晉國的將軍在戰爭上遇到楚國的君主,也要行禮致敬。春秋小霸鄭莊公有一次大膽地挑戰周王室,在戰場上大獲全勝,還射中了周王的肩膀。不過,在周王逃跑之時,鄭軍並沒有追擊。莊公說:“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無隕,多矣。”就是說,我與周王作戰,是迫不得已,怎麼敢再淩辱天子!當天晚上,鄭莊公專門派了使者去探周王,並且問候他的左右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