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春秋時代的“貴族精神”(2)(1 / 3)

歐洲政治中也有一個類似的傳統,那就是做過國王的人即使被從王位上推下來,也會受到必要的禮遇。這是騎士精神的表現之一。因此,歐洲權力鬥爭中的失敗者鮮有被處死的例子。人們無法容忍一個國王殺掉另一個國王。他們不是不知道養虎遺患的道理,可就是不願破壞自己的騎士風度。1688年,威廉三世征討英國,從自己嶽父詹姆斯二世手中奪取了王位。之後他網開一麵,故意在囚禁嶽父的城堡前的大海上不設防備,讓他順利乘船逃到法國。第二年,他的嶽父就組織了一隻精良的雇傭軍在愛爾蘭登陸。威廉三世不得不從英法戰爭中騰出手來對付卷土重來的嶽父,雖然最後將詹姆斯趕回了法國,卻因此在英法戰爭中失利。不過,似乎沒有人因此而批評威廉的不智。

春秋時代的戰爭中,還有許多有趣的插曲。比如發生在楚國與晉國的另一次戰爭“邲之戰”中的一個畫麵。那場戰爭晉國被打得大敗。在逃跑時,晉國的許多戰車陷入泥坑,狼狽不堪。楚國士兵不但不乘機追殺,反而還跑上前教晉車如何抽去車前橫木,以便衝出陷坑。晉軍脫離困境後,還回頭對楚軍開玩笑說:“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就是說,還是你們逃跑有經驗啊!

在今天的中國人看來,這種戰爭簡直就像小孩子過家家。其實這種“可笑”的場景在中世紀歐洲貴族的王位之爭中也經常能看到。

1135年亨利一世去世,他的外孫亨利二世和外甥斯蒂芬都認為自己有權繼承英國王位,斯蒂芬搶先一步登上了王位,亨利二世不服,從此領兵前來爭奪王位。在第一次王位爭奪戰中,年僅十四歲的亨利二世經驗不足,準備不充分,還沒開戰軍隊就沒有糧餉,陷入饑餓,困窘之下,他居然向敵人斯蒂芬請求支援。而斯蒂芬呢,居然也就慷慨解囊,借錢讓亨利二世把饑餓的雇傭軍打發回家,第一次戰爭就這樣可笑地不了了之。

數年之後,亨利羽翼已豐,卷土重來,雙方再次展開大戰,這次亨利很快取得勝利,斯蒂芬俯首投降。然而,雙方談判後達成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雙方約定,斯蒂芬繼續做英國國王,不過宣布亨利二世為他的繼承人,一旦百年之後,由亨利二世登基。

另一場王位爭奪的結局更富於戲劇性。英國愛德華三世的兩個兒子蘭開斯特公爵和約克公爵的後代都對英國王位發生了興趣,兩個家族各拉一批貴族,發動了內戰。因為蘭開斯特家族的族徽是紅玫瑰,約克家族的族徽是白玫瑰,所以這場戰爭被稱為玫瑰戰爭。

戰爭的結局是不打不成交,兩大家族在戰爭中打出了感情,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第七,娶了約克家族的伊麗莎白,宣布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合並,結束了玫瑰戰爭,也結束了蘭開斯特和約克王朝,開創了都鐸王朝。

這些故事反映出,貴族時代的戰爭與平民時代有明顯不同。貴族間的戰爭一般並不以殺戮和徹底征服為目的,隻為分出勝負。所以戰爭一般點到為止,給對方留足麵子。在戰場上,大家是敵人,下了戰場,大家仍然是朋友。

多年思想政治課教育的結果是,“貴族”在我們的頭腦中成了一個負麵的概念,它意味著鋪張奢侈的生活和抱殘守缺的價值觀。

其實,貴族們固然有保守、特權的一麵,也有優雅、超越和勇於承擔的一麵。

貴族精神的第一條就是勇敢。俄羅斯貴族有為國獻身的光榮傳統,幾乎每個貴族都會把孩子送去當兵,沙皇也經常親征。《戰爭與和平》中,貴族安德烈將要走上戰將,抵抗拿破倫的侵略。他的父親老公爵對他的囑咐是:“記住,安德烈,你要是戰死了,我會痛心的,可是假如我知道你的行為不像是我的兒子,我會感到羞恥!”安德烈最終因在戰場上負傷而死。

這種情景在先秦其實隨處可見。和西方封建社會一樣,中國上古的貴族都是武士,貴族男子都以當兵為職業。“吾國古代之士,皆武士也……有統馭平民之權利,亦有執幹戈以衛社稷之義務,故謂之‘國士’以示其地位之高。”翻開《左傳》《國語》,我們發現那些貴族個個都能上陣打仗,就連春秋末期的孔夫子,也長於武道,精通射禦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