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春秋時代的“貴族精神”(2)(2 / 3)

春秋時代,整個貴族階級都以執戈披甲為榮,視衝鋒陷陣為樂。秦國在選擇國君時,首要條件就是勇敢:“擇勇猛者立之。”

楚康王即位五年而無戰事,認為是自己的莫大失職。在整部的《左傳》中,我們找不到一個因膽怯而臨陣脫逃的人。曆史學家雷海宗認為,一般來說,春秋時的人們大多毫無畏死的心理,他們認為死在戰場上是最好的死法。

貴族精神的第二條是重視榮譽,敢於承擔。畢達哥拉斯說,貴族的生活是榮譽的,而奴隸的生活是牟利的。確實,貴族是一個視榮譽重於生命的階層。他們自認為血統是高貴的,因此做事要光明磊落,不敢以卑賤的行為來玷汙自己的血液。

今天中國人往往認為貴族隻意味著特權。有好處時先上,有危險時先逃。其實,權力也意味著責任。打個比方,西方航海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在一艘船沉沒時,船長必須最後一個逃生。貴族在上古社會中的作用就如同船長。在享受特權的同時,也意味著他們在關鍵時候必須能挺身而出,為國家和君主獻出生命。

公元前541年的時候,在鄭國的虢地,各諸侯國召開盟會。這個大會叫“弭兵大會”。“弭”就是停止的意思,弭兵大會,就是停戰大會,停止戰爭,呼籲和平,號召各國和平相處。

但是這個大會正在進行中時,魯國的大夫季武子就出兵征討莒國。消息傳來,出席大會的楚國代表主張殺掉魯國的代表叔孫豹泄憤。晉國的大臣樂桓子趕緊去通知叔孫豹,表示要幫他做做工作,免於大難。

不料叔孫豹聽到消息後,卻拒絕了樂桓子的好意。為什麼呢?

叔孫豹說:我來參加諸侯大會,就是為了保衛社稷。我如果避免了大難,各國必然要派兵聯合討伐魯國。這不是給魯國帶來了災禍嗎?如果他們在這個大會上把我殺了,那也相當於懲罰了魯國,魯國就不會遭遇大兵壓境之險。所以我寧願死在這裏。

這就叫承擔精神。這件事見於《左傳·昭公元年》和《國語·魯語下》。

一個更有名的故事發生在公元前548年的夏天,齊國大臣崔杼,設計殺害了君主齊莊公。事後崔杼找來太史伯說:“前幾天主公調戲我的夫人,被人殺了。為了照顧主公的麵子,你一定要寫‘先君害病身亡’。”不想太史伯卻回答說:“按照事實寫曆史,這是太史的職責。”遂在竹簡上直書:夏五月,崔杼弑君莊公。

崔杼大怒,抽劍殺了太史伯。按慣例,太史之弟繼承乃兄之職,新太史在記載這一段時,仍然直書:“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把他殺了。可是第三個太史還是照樣寫。崔杼歎了一口氣,隻好作罷。一個叫南史氏的太史聽說幾位太史都被殺了,大義凜然,“執簡以往”,準備續寫史書,走到半路,聽說已經直載其事,才回去了。

春秋時代的貴族們就是這麼簡單,這麼執著,這麼硬骨頭。

在死亡麵前的盡責不苟和從容不迫,在影片《泰坦尼克號》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大船即將下沉的時刻,船長沒有選擇逃亡,而是走進了船長室。設計師先生對女主人公的那句話深深地印在了觀眾的腦海裏,“我沒能為你造一艘足夠堅固的船”,然後也選擇了與他的船待在一起。這就是“貴族精神”在資本主義早期的遺存:

盡責任,敢相當,在關鍵時候勇敢地迎向死亡。

看過《泰坦尼克號》,相信人們對當年泰坦尼克號在沉沒過程中,甲板上的樂隊一直堅持演奏這一幕印象深刻。在黑夜寒風中,忘我地演奏的樂手形象,就是貴族精神的最佳詮釋。它告訴我們,有一種死,比平凡的生更偉大、更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