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重新定義文明與財富的關係。我們曾經說越窮越革命,越窮越高尚。其實貧窮從來不是好事。貧窮遮蔽了人的眼睛,讓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東西;貧窮枷鎖了人的身體,讓他像動物一樣不停地被原始欲望折磨。貧窮剝奪了人的力量、尊嚴和權利。在人類文明發展早期,貴族階層與其他階層相比,不僅在物質上,而且在精神上、文化上,有很大的優越性。財富和地位讓貴族有了多餘的時間和精力,來關心自己的尊嚴,完善自己的風度,發展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代一代的貴族教育,在貴族這個階層培養起一係列比其他階層更為突出的品質。
貴族精神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勇敢、尊嚴、優雅、榮譽心等品性的成長和發育非一朝一夕之功。貴族精神的產生和完善就像釀酒,需要一個代代承繼、陳陳相因的漫長過程。所謂培養貴族需要三代,一般來說,第一代貴族身上的草莽味、江湖味、暴發味是很難隨著時間的流逝徹底洗掉的。從第二代貴族開始,由於擁有良好的教育條件,他們開始形成與第一代截然不同的生命經驗和價值觀。從第三代開始,貴族們追求物質利益和開拓家族基業的激情開始淡化,貴族精神內化到他們的骨子裏,舉手投足、待人接物都透露出良好的教養和風度。
因此,貴族文化想要產生和傳遞下去,首要條件是穩定性。
貴族家族的分家方式保證了其穩定性。貴族們分家采用長子繼承製,即由長子承襲所有家產,別的孩子沒份。這是因為貴族的爵位是沒法分的,父親是公爵,不可能十個兒子個個是公爵,所以爵位隻能給一個兒子。有了爵位,就要有與之相配套的土地和財產,所以貴族家的土地不能像老百姓家那樣,一分十份,一人一份。兒子們都要爭,怎麼辦?那就法定下來,隻給長子。所以就形成了長子繼承製。
長子繼承製使得貴族家族能保持高度穩定性。英國大貴族往往能存在幾百年。1764年,約翰·道爾利普爾估計,大約50%的英格蘭地產是根據舊的財產繼承製代代相傳的。百年之後,法國學者希伯利特·泰納訪英後總結:“多數古老的地產是借助長子繼承製法則保存下來。”
這種穩定性是貴族精神產生的容器。隻有貴族階層能提供代代相傳的、不間斷的、高質量的貴族教育。春秋時代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都是貴族的課程。禮樂指禮儀和音樂歌舞。射禦指軍事技能因為春秋時代戰爭以車戰為主,駕車、射箭的技術是武士所必備。書數是指語文和數學。從“六藝”的內容看,它既重視文事,也重視武備;既訓練人的外在行為規範,也陶冶人的內在精神情操。這種貴族教育設計是相當均衡而合理的。而在歐洲,貴族的孩子在10歲左右就會被送到比自己家庭高一級的貴族家中充當仆童,接受禮儀教育,觀摩騎士比武和訓練。
穩定性、優裕的、超越了功利追求的生活條件,使貴族的生活“並不僅僅是一種比普通的生活更舒適、更無憂無慮或更高貴的生活,它是一種質量完全不同的生活。它之所以是‘得體’的,是因為它達到了這一程度——由於已經擁有了純粹的生活必需品,由於已經從勞作中解脫出來,並且克服了所有生物對自身生存的內在的迫切需求,生物性的生活進程不再受到製約。”(漢娜·阿倫特《人的條件》)據說歐洲貴族家庭一個貼身女仆在文藝方麵的知識比後來的專業人員還要豐富。在不必為衣食甚至功名煩憂的前提下,貴族們開始追求更高境界的東西,在這種追求中體現出人之為人的高貴之處。詩人葉芝認為,隻有貴族社會才能產生偉大的統治者和廉潔的政府,才能保護藝術,因為貴族階級不再貪圖財富而且深明禮儀,所以他們才能使藝術家有閑暇來從事創作,使公眾有文化修養來欣賞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