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大展拳腳(2 / 3)

漕運航線分段則是實幹家劉晏經過長時間實地勘察做出的決定,他的依據是長江、揚子江、黃河、汴水、渭水,每條河都有自己獨特的水文情況,如果讓一艘船從長江一直進到渭河,對於船的要求很高,對於水手的要求更高,與其讓水手們常年提心吊膽,不如讓他們在各自熟悉的水域從容航行。如此以來,因地製宜,漕運效率提高,安全係數也大大增強,在劉晏主政漕運階段,竟然沒有一升米掉入江中,堪稱運輸史上的一大奇跡。

劉晏接下來的手筆是造船,他的長遠眼光在造船這件事上體現地淋漓盡致。

以往造船,由官府在民間抽丁,造船工匠說是工匠,其實就是官奴,他們不僅沒有工資,而且還要自帶幹糧,自己生火做飯,造船本來是個技術活,讓這些沒有任何經驗又沒有積極性的民夫造船,造出的船能符合要求才怪。

劉晏一改以往不合理體製,設立十個造船廠,造船所需材料由政府統一采購,造船需要用的民夫不再征調,而是由官府出資從民間招募。

劉晏給每條船開出的造價為一千貫!

屬下官員連連咂舌,太高了,太高了,五百貫足夠了。

劉晏解釋道:“大國不可以小道理,但凡做一件事,就要謀劃長遠,造船廠既然興辦,在裏麵造船的民夫就不是一個兩個,我們應該留出盈餘給他們,讓他們生活相對從容不窘迫,這樣官船才能堅固。如果一開始就考慮盤剝他們,船廠怎麼可能長久!”

劉晏接著說道:“我料定,數十年後必然會有人認為我給出的造價太高了,會采用減半的方法,到那時,造出的船不會合格,船廠會倒閉,國家也危險了!”

眾人將信將疑,不過還是點了點頭,他們認為劉晏一向是對的,這一次也不會例外。

劉晏的高價造船於今天也有借鑒意義,提前留出合理利潤空間,而不是做生產成本的手腳,這樣製造出來的產品才能合格。當然劉晏的高價造船也有一個道德前提,那就是大家都有道德底線,不會為了一味追求利潤而貪得無厭,真要那樣,定多高的價,最終出來的都是假冒偽劣。

道德底線,合理利潤空間,合格產品,劉晏做到了,後世的國人呢?

漕運經劉晏的整頓煥然一新,唐朝漕運能力在劉晏主政時達到頂峰,在劉晏之後,唐朝漕運再也沒有達到劉晏時的高度,而且日漸衰落,到漕運基本斷絕後,大唐王朝的喪鍾已經在長安上空敲響了,這些都是後話。

劉晏不是神,他無法看到日後的事情,他能做的隻是把握當下。

劉晏的眼前,帝國危機四伏,百廢待興,雖然還維持著表麵的統一,但危機已經在悄然醞釀,眼前最大的問題已不是缺糧,而是缺錢,哪裏都缺錢。

曆代王朝有個怪圈,朝廷缺錢就向老百姓征收,越缺錢越收,最後就陷入一個死循環。這個怪圈在明朝末年最為明顯,為了收複遼東,明朝政府不斷向老百姓征集軍餉,軍餉征集地沒完沒了,遼東危機也沒完沒了,征集到最後,李自成一呼百應,崇禎皇帝吊死煤山,與其說明朝亡於李自成之手,不如說亡於向民間征繳的怪圈之中。

劉晏不想讓王朝陷入這個怪圈,他要獨辟蹊徑。

劉晏盯上的是大唐的食鹽,他要在食鹽專賣上做點文章。

食鹽專賣,西漢時已有,而唐朝的食鹽專賣,則是由顏真卿發端。安史之亂中,為了籌集軍餉,顏真卿發明了食鹽官府專賣,這個辦法由此就一直延續了下來,到劉晏接手時,食鹽專賣已經在全國形成,不過收益並不好,朝廷一年能從食鹽專賣中拿到的收益也不過六十萬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