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之後就起身用隨身帶著的瑞士軍刀上的小剪子,在風箏的邊緣,剪了一小塊布放到了碗裏。回頭用手指了指自己的眼睛,意思是叫我倆把眼睛閉上。

我實在是很好奇,很想再繼續看下去,但是為了安全起見,我還是很自覺地閉上了眼睛。

沒過一會兒,我先是聽見了摁打火機的聲音,而後又是碗受到碰撞的叮當聲,之後屋裏就又靜了下來。在這之後,我聞到了一股燒東西的味道,不用說,肯定是秦一恒把那塊風箏布給點著了。不過,味道很淡,若有若無的。

這時候,我的心已經跳到了嗓子眼,也不知道秦一恒是在鼓搗什麼。又過了大概五分鍾,我才聽見秦一恒跺了一下腳,告訴我倆可以把眼睛睜開了。

睜開眼,我還挺意外,碗竟然是被倒扣在地板上的,也不知道裏麵扣著什麼。秦一恒這時候正用一隻腳踩著碗底,看意思還不準備把腳拿下來。

我跟張凡都是看得一頭霧水,我開口問他,這風箏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秦一恒搖了搖頭,指著腳下,說要等一會兒把碗揭開才能見分曉。說完就問張凡道,風箏你有沒有放過?

張凡連忙搖頭說,這東西自打帶回來,就沒出過我們家門,就算我想放,這風箏肯定也飛不起來啊。

秦一恒聽後若有所思,他告訴我倆,這東西他之前也沒見過,要是按照他所懂的知識來分析,這玩意並不像風箏,綜合張凡所講的這東西的來曆來看,倒是和“童繃”有幾分相像。

這“童繃”是古時候專門墊在嬰兒所睡的褥子下的,通常是用竹簽做骨架,上麵繃上軟布或獸皮,布上一般都會寫上一個假的孩子的生辰八字,包括一個假的名字。用途就是可以蒙蔽勾魂的小鬼,怕孩子有什麼閃失。這嬰兒(包括孩童)的魂魄都是屬於尚未穩固的狀態,很容易被野鬼勾走。很多地方的習俗是,小孩在長大之前,身上都會佩戴一些銅鎖之類固魂的東西。還有些地方,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家裏人並不會喚其大名,而是先選擇一個乳名代替,這也是跟“童繃”一個道理,都是為了防患於未然。

這“童繃”看似製作簡單,但在記載中,製作還是有一些難度的。首先“童繃”是不可以見光的,甚至連火光都不行,所以製作的時候,必須是一片漆黑才可以。這無形中就增加了製作難度。其次,“童繃”做好後,上麵的字也是要孩子的家長摸黑寫上去。古時候寫字並不像現在這麼方便,要磨墨潤筆,這讓“童繃”的製作變得更加複雜。何況,那時會寫字的人並不占多數,所以這“童繃”也就慢慢消失了,時至今日,幾乎已經沒人知曉了。

我聽秦一恒說完,又長了些見識,側過頭看了一下那個風箏,還真有幾分跟他描述的“童繃”相似。如果他的推測正確,那上麵的墨跡就是之前要寫上去的小孩假的生辰八字和名字?可是這些墨跡看著根本就不像是字啊,難不成是當初製作的時候,因為太黑了,不小心筆誤造成的?所以這個就是被放棄的半成品,而後被不知情的人發現了以為是個風箏,然後自己配的風箏軸和風箏線?可是他為什麼要把東西藏在箱子底呢?是因為怕見光嗎?

想著我就把我的猜測告訴了秦一恒,他聽了後撇撇嘴,說我的分析倒是沒錯,不過這新出現的墨跡和變少的線又該怎麼解釋呢?這其中恐怕還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玄機。

按說“童繃”雖說是方術上的物件,卻也並不這麼邪。況且,這兩個東西的骨架很明顯不是一種。

“童繃”的骨架非常簡單,就是做出一個輪廓而已,一來製作會容易些,二來也免得會硌到小孩。而這個骨架看著的確比較複雜,倒真像是照著風箏來做的。所以我們隻能摸著石頭過河,看看碗底下是什麼情況再作打算。

說完,秦一恒就抬起了踩碗的腳,俯下身,圍著碗看了一圈,叫我跟張凡先閉了氣,他才小心翼翼地把碗掀開。我跟張凡情不自禁地瞪大眼睛盯著,根本不需要秦一恒囑咐,自然而然地閉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