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關於進行戰爭的唯物論認識論的思想。它們認為,要奪取戰爭的勝利,還須對雙方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和客觀條件進行綜合的分析和對比,以全麵掌握敵我雙方優劣之所在。隻知己而不知彼,或隻知彼而不知己都不行,隻有知彼知己,才能百戰不殆。要知彼知己,就不可祈求於鬼神,不可隻憑信於類比和推測,不可用日月運行的度數去驗證吉凶,辦法是隻能從本部的官兵中了解己情,從知道敵人內幕的人中去了解敵情。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對戰爭指導者而言,還要通曉戰爭的全局和戰爭的各個發展階段,掌握瞬息萬變的戰爭情勢,才能駕馭戰爭而穩操勝券。
首先是關於準備和進行戰爭的唯物論思想。絕大多數兵書都認為,國家擁有的人力、土地、物產、糧食、輜重等資源、物力和財力,是戰爭賴以進行的客觀物質基礎,政治、天時、地利、人和、將帥的素質、兵員的數量和訓練程度、法令的順利貫徹、賞罰的公平實行等因素,則是戰爭能否取勝的客觀條件。物質基礎雄厚,客觀條件具備,戰爭就能進行和取勝。
上述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軍事著作,並不是按照軍事理論的邏輯順序展開論述的,而是以時間先後與地區國別為經緯,在敘述曆史事實和神怪傳說中,夾雜著對戰爭與軍隊建設問題的認識,大致是屬於軍事曆史性的著作。古印度的《政事論》是一部治國安邦策略的著作,書中以較多的篇幅論述了國防建設的方法和軍事鬥爭的藝術,軍事理論色彩則失之於淡薄。中國曆代兵書則不然,自誕生伊始,便帶著濃鬱的軍事理論色彩,即或是散見於其他著作中的《軍誌》和《軍政》的片斷論述也是如此,幾乎每一條言論,都是高度濃縮了的軍事理論結晶。自《孫子兵法》以後的兵法著作,盡管論述的角度不同,但都是按照軍事理論體係的內在邏輯結構,設置篇章,逐層依次展開論述的。在進行論述時,則注重把握戰爭全局,注重謀略運用,注重抽象思維和對普遍規律的概括,為後人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借鑒。因此,中國曆代著名兵書所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融彙於軍事理論之大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完備的軍事理論體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