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共有三個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沈陽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為何會先後出現三個“故宮博物院”?它們的成立與建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曆史?博物院中的藏品,又是否有高下之分?
宮與寶的結合體: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北側。1925年10月10日建立。
故宮為中國明、清兩代(1368年—1911年)的皇宮,又稱“紫禁城”。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後,清王朝政府宣布退位,根據當時臨時革命政府對清皇室的優待條件,遜帝溥儀仍居紫禁城後部的“內廷”。前半部的“外朝”於1914年將沈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的文物移來,成立了古物陳列所。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組織攝政內閣,修改對清皇室優待條件,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了“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清理清皇室公、私財產及處理一切善後事宜。
1925年9月29日,“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製訂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臨時董事會“協議全院重要事物”。又設臨時理事會“執行全院事物”。下設古物館、圖書館。李煜瀛為臨時董事兼理事長,易培基任古物館館長,陳垣任圖書館館長。同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宣布成立。
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結束。6月,南京國民政府接收了故宮博物院。10月5日頒布了《故宮博物院組織法》及《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條例》,規定“故宮博物院直隸於國民政府,掌理故宮及所屬各處之建築、古物、圖書、檔案之保管、開放及傳布事宜”。國民政府任命理事27人,複由理事會推舉理事10人。李煜瀛任理事長,易培基任院長,院以下設秘書處、總務處、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古物館館長為易培基(兼),文獻館館長為張繼,圖書館館長為莊蘊寬,至此故宮博物院大局初定。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危及華北。1933年,易培基遭誣陷離職。馬衡接任院長。同年,故宮博物院為保護其文物安全,決定擇其精要裝箱南遷,並在南京建立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先後檢選出文物、圖書、檔案13427箱又64包,分5批運至上海、南京,最後曆盡艱險輾轉運至四川,分儲於巴縣、樂山、峨嵋山等地。日偽占領時期,故宮博物院在北平僅勉強開放。日偽從故宮掠走銅缸、銅炮、銅燈亭計149件,熔毀製造武器。1945年北平收複,國民黨政府再度接收故宮博物院,馬衡繼任院長,部分南遷文物被運回。1947年9月,古物陳列所合並至故宮博物院。1949年2月,北平解放,故宮博物院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軍事管製委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接管。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故宮博物院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51年故宮博物院業務管理機構進行了調整,院以下設陳列、保管、群眾工作、古建築管理等部及圖書館。文獻館改稱檔案館,後劃歸中央檔案局,成立了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1954年建立了文物印刷工廠。同年夏吳仲超接替馬衡任院長。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故宮博物院設有陳列、保管、群眾工作、古建築管理、開放管理、服務等部及研究室、圖書館、出版社、文物修複廠、文物保護科學實驗室、古代建築修繕隊、安全保衛處等機構。
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1924年“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曾對故宮文物逐宮逐室地進行了清點查收,事竣後整理刊印出《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共6編28冊,計有9.4萬餘個編號117萬餘件文物。抗日戰爭結束後,疏散到後方的故宮文物被運往台灣的有2972箱,仍寄存南京庫房的有2176箱,其餘均陸續運回院。1949年以後,對故宮的文物重新進行了整理編號,計有“故”字號文物78萬餘件,加上新入藏的“新”字號文物21萬餘件,總數近百萬件。該院是中國文物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所藏文物一類為清代宮中曆史文物和奇珍異寶;另一類為中國曆代文化藝術作品。包括有青銅器、玉及石質雕刻、古代印璽、法書名畫和碑帖、古代陶瓷器、絲織刺繡品、漆器、琺琅器、金銀器、竹木牙質雕刻、文房用具、明清家具等。其中如春秋立鶴方壺,戰國秦石鼓,晉陸機平複帖、唐青釉鳳頭龍柄壺、大聖遺音琴等均屬於國寶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