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衣冠不論綱常事,付予齊民一擔挑”-小民百姓間的厚誼(2 / 2)

同一時期的吳江西邊,有座石佛寺,寺中有個和尚叫秋林,為人誠實,待友以信為上。吳江有個姓趙的人,將一包銀子寄放在他的禪房裏。一天後,寺內便發生火災,燒了不少衣缽。消息傳開,這位姓趙的,大吃一驚,趕緊派了老仆人跑來問訊。秋林說:“我的禪房沒燒著,存放的銀兩都好好的,你可速回報告主人,讓他放心。”倘秋林存小人之心,就有可能趁火打劫。

明代初年,吳孝子名璋,字廷用,吳江人。他十一歲時,父親去世,母親陸氐守寡。永樂癸卯(1423年),朝廷下令選天下孀婦至內庭效力,陸氐被選入。宣德丙午(1426年)隨親王分封廣東韶州,後又改封江西饒州(今江西上饒吳璋往來二藩,曆經跋涉之苦,母子不相知已經二十年。吳璋哀悲不已,誓欲求見。一路上,曆經艱難困苦,但也得到普通小民的百般照顧。將達廣東時,患痢疾,一天要上廁所百餘趟,所幸同行的和尚蘊空,認真照料他,終於病痊。抵達韶州後,才知道其母已去江西,便步行去饒州。奔馳沙跡的結果,兩隻腳都腫了,從脛到趾,許多處都裂開,無法再走了,隻得躺在荒村野寺的廊下。剛好有位姓焦的道人經過這裏,解囊取藥給他敷上,隨敷隨愈。次日兩足便完好如初。還有一天,他從嶺上過,有條黑蛇從草中齧其足,當場昏厥倒地。又幸虧焦道人趕到,以藥塗之,從毒蛇咬傷的創口,抽出黑涎尺許而愈。在備嚐艱辛後,他終於見到了老母。

二、徐霞客與田夫野老

徐霞客的遊覽、考察活動,得到各地百姓的大力支持。

崇禎十年七月初六日(1637年8月25日),徐霞客探廣西鐵旗岩,天下著大雨,朦朧之中,找不到路,往返了好幾回,仍然迷路。所幸碰到一個釣魚的小孩,熱情地當他的向導,其實路就在山下,不過是入口處被水淹了,又有草蓋著,“故茫無可辨”。在遊雲南保山時,也曾遇到類似情形。霞客想遊落水洞,卻不知道還有落水寨,將二者混同,結果當然大走彎路。後經當地一位老人指點,帶領他從寨後東邊翻過嶺去,終於找到,從西崖俯瞰久之,仍轉南麵走出來。這位好心的老人還邀請霞客住在他家過夜,霞客看日頭尚高,遂辭別老人。崇禎十二年三月十一日(1639年4月13日)霞客在雲南大理考察蝴蝶泉後,從一位樵夫口中得知,南峽中有古佛洞甚是奇異,但懸崖隔絕,沒有熟悉路的人指引,難以找到。一位老人卻高興地說:“您既然是萬裏而來,不怕艱難險阻,我給您當向導,有什麼困難呢!”霞客聞言大喜,脫下長衫,及所折蝴岍枝,背在身上,跟隨老人前往。一路上,老人還不時給他介紹當地種種情形、景點滄桑。抵達古佛洞後,他飽覽了洞中的奇異風光,老人才告辭而去。

徐霞客常常宿在貧苦百姓家中。如崇禎十年七月二十五日(1637年9月3日),在廣西大寨村,他投宿在一位姓李的老者家中。李“翁具酒烹蛋,山家風味,與市邸迥別”。這裏的風景極好,“山回穀轉,夾塢成塘,溪水連雲,堤篁夾翠,雞犬聲皆碧映室廬,杳出人間,分墟隔隴,宛然避秦處也”。但山好人更好,李翁第二天還特地以鮮鯽魚招待霞客,這是山中珍品,是從新漲的山溪水中捕到的。

霞客曾宿於廣西南隴村一位九十高齡的老人家中,老人的老伴為他煮蛋獻漿,熱情招待。霞客不禁感歎道:“荒徼絕域,有此人瑞,奇矣,奇矣!”更難得的是,一村人都是彝族,操土白,難以聽懂,隻有這位老人能講漢語,真不失為是深山知音了。在湖南遊三分石時,霞客還得到瑤族同胞的幫助。在夜間,他在深壑中,隨著潺潺水聲踽踽而行,看到有兩間茅屋,便大聲呼叫。一位姓鄧的瑤族青年,聞聲拿著火把出來迎接,宿於其家,燒樹枝烘幹霞客的衣服,煮粥招待,介紹山中風物。他家雖然窮苦,霞客卻有客至如歸之感。他感動地寫下這行文字:“餘感其深夜迎宿,始知瑤猶存古人之厚也。”

徐霞客在漫長的旅途中,曾多次被盜和斷糧。在他幾乎陷於絕境時,都有素不相識的人向他伸出援手。如在湘江遇盜時,行囊被洗劫一空,鄰舟一位戴姓的客人,很同情他的遭遇,從身上脫下一件單褲、一件襯衫贈給他禦寒。其後,又得到友人金祥甫等人的鼎力相助,使他能得以繼續前行。

古代交通不便,除步行外,隻有騎馬、乘舟、坐轎。有人據徐霞客的“遊記”資料統計,他共行二萬五千九百九十五裏(實際行程遠大於此數),其中步行一萬六千六百七十九裏,占64%。坐船行七千二百零五裏,占27%。騎馬行一千二百五十五裏,占5%;坐轎行九百五十六裏,占4%。其中轎夫最為辛苦。如崇禎十年十一月二日(1637年12月17日),由廣西上哽村至那哽村,轎行三十五裏,換轎夫八次。崇山峻嶺之中,轎夫難覓,竟先後有四名婦女、兩名兒童為他抬轎,勞動強度之大,可想而知。沒有這些村民灑下的汗水,徐霞客是不可能完成他的考察偉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