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天下時的患難與共
(一)劉邦與蕭何、韓信等人的生死之交
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的統治在曆史上稱得上是“以暴虐為天下始”。秦始皇死後,宦官趙高(?一前207年)脅迫丞相李斯(前280——前208年)策劃了“沙丘之變”,扶助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前230——前207年)陰謀篡取了帝位。年僅二十一歲的秦二世胡亥登上皇帝寶座後,認為做了皇帝理應盡情享樂。他說:“夫人生居世間也,譬猶騁六驥過決隙也。吾既已臨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窮心誌之所樂,以安宗廟而樂百姓,長有天下,終吾年壽。”趙高出於達到自己獨攬朝政大權、篡奪皇位的目的,極力讚成秦二世的想法,並為他出謀劃策,首先殺害了對他們有妨礙的諸公子、公主,以及大臣蒙毅、蒙恬等人,受株連者不可勝數。然後大興土木,複做阿房宮,壓榨百姓。百姓再也無法忍受暴政,“海內愁怨”,“百姓力屈,欲為亂者,十室而五”,終於激起了農民大起義的爆發。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率領900名被征召派往漁陽服役的農民在蘄縣大澤鄉“揭竿而起”,發動了起義。在很短的時間內,起義軍攻占了安徽、河南大部分地區,各地農民紛紛響應,起義隊伍很快壯大到數萬人。這時,各式各樣的人物出於各自的目的,紛紛投入推翻秦王朝的洪流中。
同年九月,沛縣泗水亭(在今江蘇沛縣)亭長劉邦(前256——前195年)在沛縣率眾起義。
劉邦,名季,即著名的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漢高袓,沛縣豐邑中陽裏人。劉邦為人“仁而愛人,喜施,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成年後,擔任泗水亭長之職,喜好酒色,其實是個鄉間無賴。劉邦盡管地位微賤,卻胸懷大誌。他曾經押送役夫到鹹陽,看到秦始皇出行時的盛大場麵,不由得“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當時劉邦有兩個好朋友,一個是擔任沛縣主吏的蕭何(?——前193年),一個是擔任獄掾的曹參,他們二人都是沛縣有權勢的“豪吏”。蕭何同劉邦的交情非常深,他經常資助、衛護劉邦。蕭何介紹劉邦結識了豪強呂公,呂公很欽佩和器重劉邦,將女兒許配給他為妻,這個女兒就是後來的呂太後。
陳勝、吳廣起義時,劉邦正因為放跑了他所押送去驪山修秦始皇陵墓的刑徒,而藏匿在芒碭山裏招兵買馬。蕭何、曹參二人聽到陳勝、吳廣起義的消息,決定請劉邦回沛縣來主持武裝起義。他們一麵同沛縣縣令商量,征得了他的同意,一麵把劉邦的隊伍請到城外。這時沛縣縣令突然反悔,還想殺害蕭何、曹參,蕭、曹二人翻牆出城,與劉邦裏應外合,使沛縣起義取得了勝利。長期的戰爭中,蕭何、曹參二人始終跟隨劉邦,建立了豐功偉業。尤其是蕭何,對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可以說是立下頭功。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領軍隊打下鹹陽,將領們“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當初,諸侯相約,誰先入關破秦,就由誰為秦地之王。打下鹹陽後,項羽毀約,卻封劉邦為漢王。劉邦大怒,想同項羽決戰,眾將紛紛勸阻,蕭何勸劉邦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先到漢中就王位,養百姓,招賢能,利用巴蜀的有利條件,伺機還攻三秦,就有希望統一天下了。劉邦同意了蕭何的意見,去漢中就王,封蕭何為丞相。漢王二年(前205年),劉邦率領軍隊攻楚,蕭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為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與關中卒,輒補缺。以此上專屬任何關中事”。楚漢戰爭初期,劉邦一再敗給實力強大的楚霸王項羽,是蕭何保全了後方關中,做好後勤供應,才使得劉邦轉敗為勝。
蕭何幫助劉邦團結將相,推薦有用的人才。蕭何“進言韓信,漢王以信為大將軍”。韓信(?——前196年),淮陰人。布衣出身,窮得沒飯吃,到處寄食,以至於分吃一個漂洗棉絮的老太太的飯。淮陰城中有個屠夫的兒子,侮辱韓信說:“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蒲伏。”市人皆笑信,以為怯。後來韓信投奔項梁(項羽的叔父)的隊伍,項梁死後,又跟隨項羽。韓信幾次獻計,項羽看不起韓信,沒有釆用他的計策。韓信便離開項羽,投奔了劉邦。韓信幾次同蕭何談論天下大事,蕭何很器重他,多次向劉邦推薦。劉邦也同樣看不起韓信,不肯起用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建都南鄭,將士們思念東歸,很多將領士卒都逃跑了。韓信考慮到盡管蕭何一再推薦,自己仍然得不到劉邦的重用,索性也逃走了。蕭何聽到這個消息,“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複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這就是千古美談“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來源。
漢王五年(前202年),劉邦即皇帝位,是為漢高袓。劉邦感激蕭何幫助自己打江山的功勞,為酬謝他,在論功行封時,封蕭何為鄒侯,食邑八千戶。功臣們都不服氣,在劉邦麵前提意見。劉邦問他們:“諸君知獵乎?”曰:
“知之。”“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日:“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群臣皆莫敢言。
受封完畢,在評定位次時,眾人認為曹參的功勞不在蕭何之下,都說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關內侯鄂秋說:“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日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這篇議論正合劉邦的心意,劉邦立即同意,於是又下令,蕭何“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劉邦還說:“蕭何功雖高,得鄂君乃益明。”為此還加封了鄂秋的爵位。
韓信為漢王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漢王元年(前206年),劉邦聽從蕭何的建議封韓信為大將軍。封任儀式後,劉邦同韓信進行誠懇的長談。
韓信向劉邦陳述了項羽的“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分封不公和所過殘破等弱點,分析了劉邦可以取得勝利的有利條件,提出還定“三秦”的建議,劉邦釆用了這個建議。當年八月,從漢中進兵關中,再次占有關中。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率領幾萬軍隊,開辟北方戰場。韓信平定魏地,俘虜魏王豹,東進井陘,大破趙軍。齊王田廣、楚將龍且兩軍聯合起來同韓信作戰。
楚將龍且和項羽先派武涉去遊說當時已經被封為齊王的韓信,勸他反叛漢王劉邦。武涉說:“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複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複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擒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合,三分天下王之?……”韓信考慮到劉邦對自己的恩寵與信任,拒絕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劃不用,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背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謝項王。”
武涉走後,齊國人蒯通接著來勸韓信。他知道“天下權在韓信,欲為奇策而感動之,以相人說韓信”。他對韓信說:“相君之麵,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他進一步解釋說:“……當今兩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倶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製其後,因民之欲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願足下熟慮之。”韓信還是不忍背棄劉邦對自己的情義,不願意背叛劉邦。他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向利背義乎?”
蒯通又用越王勾踐殺害功臣文種的事來作說明,並說:“……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詢趙、協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向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載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恃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韓信拒絕蒯通說:“先生你不要說了,我會記住你的話的。”過了幾天,蒯通又來勸說韓信要當機立斷,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最終還是拒絕了蒯通。不久,韓信與劉邦在垓下(今安徽靈璧)會師,消滅了項羽,取得了楚漢戰爭的最後勝利。
陳平(?——前178年),陽武縣戶牖鄉(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年輕時家裏貧窮,喜歡讀書,學黃老之術。鄉裏舉行社祭,陳平主宰,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們都稱讚說:“陳家的年輕人主宰得好!”陳平歎息說:“如果讓陳平主宰天下,也會像分肉一樣公平。”天下紛紛起兵反秦,陳平跟隨魏王咎,魏王咎不采納他的建議,陳平便逃離魏王咎,投奔項羽。項羽也不信任他,陳平怕被項羽誅殺,便投降漢王劉邦的隊伍。陳平通過魏無知,見到了劉邦,經過一席談話,終於取得劉邦的信任。
很多將領都不服氣,在劉邦麵前指責陳平盜嫂受金,說他事魏、楚不容而歸漢。“漢王召讓陳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從吾遊,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說,故去;事項王,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計劃有可采者,願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漢王乃謝,厚賜,拜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諸將乃不敢複言。”
楚軍將漢王劉邦圍困在滎陽城,斷絕了漢軍運輸糧草的通道。陳平獻反間計,離間項羽君臣,使之從內部自相殘殺。漢王劉邦同意了陳平的建議,拿出四萬斤黃金,交給陳平,讓陳平隨意使用,不加過問。陳平用大量黃金在楚軍中進行離間活動,項羽果然對他手下的將領們產生了懷疑。項羽的主要謀士範增,就是因為離間計而離開項羽的。這樣一來,楚軍對漢軍的圍困放鬆了,陳平才與劉邦乘機逃出滎陽城,回到關中。
劉邦做了皇帝,分封功臣時,封陳平為戶牖侯,世代相傳。陳平辭謝說:“這不是臣的功勞。”劉邦說:“我用了先生的計策,克敵製勝,這不是功勞是什麼?”陳平說:“要不是魏無知的推薦,臣哪裏能向陛下進言獻計?”劉邦說:“像你這樣可以說是不忘本了。”於是又賞賜了魏無知。
(二)朱元璋與開國英豪的同舟共濟
明太袓朱元璋(1328——1398年),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出家為僧,後來投奔到起義軍首領郭子興部下。郭子興死後,其部眾由朱元璋率領。朱元璋廣泛搜羅人才,合並各地武裝,他的隊伍逐步發展壯大起來。元末各地起義風起雲湧,在經過一個時期的混戰後,許多起義軍首領都成了新興的封建割據勢力的首腦。消滅各地的割據勢力,統一天下,建立新的封建王朝,是曆史發展的需要。與朱元璋一同奮戰、打江山的著名功臣,有李善長、劉基、徐達、宋濂等等。
李善長(1314——1390年),字百室,南直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李善長為朱元璋出謀劃策,調運軍餉,其功勞可以同漢高祖劉邦的丞相蕭何相比。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進攻滁州,李善長迎謁,隨同朱元璋攻打滁州,“為參謀,預機劃,主饋餉”。打下滁州後,朱元璋威名日盛,很多人來投奔他,“善長察其材,言之太袓,複為太袓布欽。誠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齟齬者,委曲為調護”。郭子興聽信讒言,懷疑朱元璋,日漸削奪他的兵權,還想讓李善長輔佐自己,李善長堅決推辭了。為此,朱元璋很倚重他。朱元璋駐軍和陽時,自己率兵去攻打雞籠山寨,隻留下一小部分兵力給李善長。元軍乘機襲擊和陽,李善長設下埋伏,打敗了元軍。
朱元璋做了吳王後,拜李善長為右相國。李善長“明習故事,裁決如流,又嫻於辭命。太袓有所招納,輒令為書。前後自將征討,皆命居守,將吏貼服,居民安堵。轉調兵餉無乏。嚐請榷兩淮鹽,立茶法,皆斟酌元製,去其弊政,既複製錢法,開鐵冶,定漁稅,國用益饒,而民不困”。朱元璋做了皇帝後,“追帝袓考及冊立後妃太子諸王,皆以善長充大禮使,置東宮官屬,以善長兼太子少師,授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餘如故。已,帥禮官定郊社宗廟禮。帝幸注梁,善長留守,一切聽便宜行事。……事無巨細,悉委善長,與諸儒臣謀議行之”。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朱元璋對眾臣說:“善長雖無汗馬功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於是,授李善長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給予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居當時封公的六人之首。
徐達(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明朝的開國大將。徐達二十二歲時跟隨朱元璋起兵,九次佩大將軍印,立功蓋世。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徐達隨朱元璋攻占和州,郭子興扣留了孫德崖,孫德崖的部下也扣留了朱元璋,徐達“挺身詣德崖軍,請代,太祖乃得歸,達亦獲免”。在渡江攻取釆石和太平的戰鬥中,徐達總是衝在最前邊。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任命徐達為左相國。二十五年任大將,率軍進攻張士誠,平定了淮東和浙西。至正二十七年在圍攻平江的戰鬥中,徐達派使者向朱元璋請示攻城之事。朱元璋寫敕書慰勞他說:“將軍謀勇絕倫,故能遏亂略,削群雄,今事必稟命,此將軍之忠,吾甚嘉之,然將在外,君不禦,軍中緩急,將軍其便宜行之,吾不中製。”不久,平江被攻克,張士誠的東吳政權滅亡了。朱元璋加封徐達為信國公。當年十一月,拜徐達為征虜大將軍,與副帥常遇春率步騎二十五萬北上進取中原。臨行前,朱元璋親自到龍江邊祭祀神靈,並對諸將說:“禦軍持重有紀律,戰勝攻取,得為將之體者,莫如大將軍達。”經過一年的激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九月,徐達率領明朝軍隊攻入大都,滅亡了元朝。明朝建立後,徐達又多次進軍漠北,與“北元”軍隊作戰,穩定了北部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