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很多原來追隨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人都心懷不安,企圖聚眾作亂。魏征道“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禍不可解。’帝曰:‘爾行,安喻河北道。’道遇太子千牛李誌安、齊王護軍李思行傳送京師,征與其副謀曰:‘屬有詔,官府舊人,普原之,今複執送誌安等,誰不自疑者?吾屬雖往,人不信。’即貸,而後聞使還,帝悅。日益親,或引至臥內訪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盡底蘊,無所隱。凡二百餘奏,無不剴切當帝心者”。因此被提升為尚書右丞,兼諫議大夫。
唐太宗左右有人誣告魏征與親戚結黨,經派人審査,並無此事。魏征見太宗“謝曰:‘臣聞君臣同心,是謂一體,豈有置至公事形跡,若上下共由茲路,邦之興喪,未可知也。’帝矍然曰:‘吾悟之矣!’”
鄭仁基的女兒美麗而有才華,皇後建議請為充華,冊封的事已經準備妥善。有人說鄭女已經受過聘禮。魏征諫曰:“陛下處台榭,則欲民有棟宇;食膏粱,則欲民有飽適;顧嬪禦,則欲民有室家。今鄭已約婚,陛下取之,豈為人父母意!”唐太宗痛加自責,下詔停止冊封。
貞觀七年(633年),唐太宗封魏征為侍中,令魏征去處理尚書省未了結的積案。魏征處理合乎情理,人人佩服,升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魏征因身體多病,請求辭職,被唐太宗婉言拒絕。魏征又多次懇請,都沒有準許,拜特進,知門下省事,下詔有關朝章國典,參議得失、祿賜、國官,防閣並為門下省職事。
有一天,唐太宗“宴群臣。帝曰:‘貞觀以前,從我定天下,間關草昧,玄齡功也;貞觀之後,納忠諫正朕違,為國家長利,征而已,雖古名臣,亦何以加?’親解佩刀,以賜二人”。唐太宗“嚐問群臣:‘征與諸葛亮孰賢?’岑文本曰:‘亮才兼將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義,以弼朕躬,欲致之堯舜,雖亮無以抗”。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重。魏征家起初沒有正房,唐太宗命令停止修建小殿,為魏征營造正房,五天竣工。並尊重魏征的作風,賞賜他樸素的布料被褥。令中郎將在魏征家值宿,隨時報告病情的變化,賞賜很多藥品和食物,使者不絕於道。唐太宗親自去探視,屏退左右,談了一整天才回宮。後來,唐太宗又帶著太子到魏征家,魏征身穿朝服迎接,唐太宗流著淚,問他有什麼要求,魏征“對曰:‘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帝將以衡山公主降其子叔玉,時主亦從,帝曰:‘公強視新婦。’征不能謝”。這天晚上,唐太宗夢見了魏征,像平時一樣。天亮時,魏征去世了。唐太宗親臨魏征家痛哭,罷朝五天,下詔內外百官早朝集會都去吊唁。追贈魏征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唐太宗還親自撰文,書石立碑。
後來,唐太宗“臨朝歎曰:‘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嚐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征逝,一鑒亡矣。’”
魏征去世後,唐太宗思念不已,登淩煙閣觀看畫像,賦詩痛悼。但後來有人嫉妒,百般造謠中傷,唐太宗便相信了謠言,“帝滋不悅,乃停叔玉婚,而仆所為碑,顧其家衰矣”。
(二)宋局宗與嶽飛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宋欽宗(1100——1161年)父子連同後妃、宗室、朝官等三千多人俘虜北去,北宋王朝覆滅。五月初一日,康王趙構(1107——1187年)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上帝位,即宋高宗,開始了對剩下的半壁江山的統治,史稱南宋。
怯懦的宋高宗趙構內心既主張屈膝投降,但又想坐穩自己的皇帝寶座,一直在對金提出的投降條件進行討價還價,實行了一條假抵抗、真投降的決策。因此,趙構將幾支有戰鬥力的抗金軍隊,當成了他維護個人權位、待時降金的砝碼。在投降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幾個主戰將領對他還是有用處的。
嶽飛(1103——1142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是中華民族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南宋抗金將領中最傑出的一位。他出身農家,少年時練習武藝,喜讀《左氏春秋》、《孫子兵法》。宣和四年(1122年)從軍,幾度出入營伍,在多次戰鬥中,顯示了他勇敢善戰、胸多謀略的軍事才能,後隸宗澤部下。趙構即位的當月,就派太常卿周望去河北向金求和,接著又不斷地派人使金求和。在金兵步步追逼下,趙構逃離應天府,一步步南逃避敵,並且殺害反對他南逃的人。嶽飛上書數千言,反對南逃,被趙構以“越職”的罪名革職。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兀術率領大隊金兵進攻南宋小朝廷所在地杭州,宋高宗率領文武大臣落荒而逃,坐船逃到海上,南宋朝廷一片混亂。
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嶽飛自動率領萬餘嶽家軍抗金,連續打了四個勝仗,一直將敵人追擊到淮西,收複了建康城(今江蘇南京)。之後,嶽飛上奏宋高宗說:“建康為要害之地,宜選兵固守,仍益兵守淮,拱護腹心。”宋局宗稱讚並采用了他的建議。這次戰役後,嶽飛由一名默默無聞的“偏裨”將領,一躍而成為朝廷寄予重任的大將。
紹興三年(1133年)秋,嶽飛第一次覲見宋高宗,“帝手書‘精忠嶽飛’字製旗以賜之,授鎮南軍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製置使,又改神武後軍都統製,仍製置使”。負責荊、鄂一帶的防務。在此之後,嶽飛幾次出兵,收複了被偽齊占領的襄陽、郢(今湖北鍾祥)、隋(今湖北隨州)、唐(今河南唐州)、鄧(今河南鄧州)、信陽等州縣,這是南宋第一次收複湖北、河南的大片失地。宋高宗聽說嶽飛作戰的情形,“喜曰:“朕素聞嶽飛行軍有紀律,未知能破敵如此!”紹興五年(1135年),“嶽飛入覲,封母國夫人,授飛鎮寧崇信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製置使,進封武昌郡開國侯,又除荊湖南北襄陽路製置使,神武後軍都統製”。
紹興七年(1137年),宋高宗授嶽飛“太尉,繼除宣撫使,兼營田大使,從幸建康。以王德、酈瓊兵隸飛。詔諭德等曰:‘聽飛號令,如朕親行。’”這年,“飛數見帝,論恢複之略,又手疏言:‘金人所以立劉豫於江南,蓋欲荼毒中原,以中國攻中國,粘罕因得休兵觀釁。臣欲陛下假臣月日,便則提兵趨京洛,據河陽陝府潼關,以號令五路叛將,彼必棄汴而走河北,京畿陝右,可以盡複,然後分兵濬滑,經略兩河,如此,則劉豫成擒,金人可滅,社稷長久之計,實在此舉。’帝答曰:‘有臣如此,顧複何憂?進止之機,朕不中製。’又召至寢閣,命之曰:‘中興之事,一以委卿。’命節製光州”。
紹興七年(1138年)至八年間,金統治者軍事上連連失利,其統治集團內部派係鬥爭更為激烈,政局不穩,他們扶立的偽齊皇帝也因侵宋屢次失敗而遭貶黜。在此情況下,金人隻得加緊對南宋的誘降活動,宋高宗再次命漢奸秦檜為相,於紹興九年簽訂了和約。
紹興十年,金統治者撕毀和約,分兵四路,大舉進攻河南各地。拱、亳州告急,朝廷命嶽飛迅速救援。嶽飛派張憲、姚政領兵前往,宋高宗賜手劄說:“設施之方,一以委卿,朕不遙度。”嶽飛分兵幾路北上迎敵,自己親自領兵長驅直入中原。臨出發時,密奏宋高宗說:“先正國本以安人心,然後不常厥居,以示無忘複仇之意。”帝得奏,大褒其忠,授少保,河南府路陝西河東北路招討使,尋改河南北諸路招討使。不久,嶽飛所遣諸將相繼奏捷。當年七月,嶽家軍向開封進軍,準備占領開封。宋高宗眼看偏安政權已能保住,與金重新議和已有可能,再打下去不僅會惹怒金人,而且還會使嶽飛功高權重,有震主之威。因此,宋高宗和秦檜在一天之中連下十二道金字牌,命令嶽飛班師南回。嶽飛“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廢於一旦!’”嶽飛班師,百姓們在他的馬前痛哭,嶽飛“亦悲泣,取詔示之曰:‘吾不得擅留’”。
在抗金的三大將領中,嶽飛一直反對議和,戰功也最為顯赫,宋高宗和秦檜(1090——1155年)認為“飛不死,終梗和議,己必及禍”。因此,在解除了二大將領的兵權後,宋高宗就與秦檜合謀殺害嶽飛,他們“以諫議大夫萬俟桌與飛有怨,諷離劾飛,又諷中丞何鑄、侍禦史羅汝楫,交章彈劾”。“又諭張俊,令劫王貴、誘王俊誣告張憲,謀還飛兵。”將嶽飛、嶽雲、張憲逮捕下獄。紹興十一年五(1141年)十一月,宋金簽訂了屈辱的《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沒過幾天,宋高宗於“十二月癸巳,賜嶽飛死於大理寺,斬其子雲及憲於市”(《宋史·高宗紀》),“籍家貲,徙家嶺南。”殺害嶽飛的罪名,是謀反,證據則是“莫須有”。表麵上的凶手是秦檜,但凶手背後則是趙構的黑手,故明朝才子文征明(1470——1559年)有詞謂:“……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複。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三)天啟皇帝、崇禎皇帝與客氏、魏忠賢
魏忠賢是天啟(1605——1627年)朝的大宦官,客氏是天啟皇帝的乳母。
魏忠賢(1568——1627年),“肅寧(今河北肅寧縣)人。少與群惡少博,不勝,為所苦,恚而自宮,變姓名曰‘進忠’,其後乃複姓,賜名忠賢雲”。魏忠賢於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宮,管過甲字庫,結識了太監魏朝。通過賄賂和魏朝的引薦,得到了為尚未登基的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王氏操辦膳食的美差。當時,朱由校是明神宗的長孫、皇太子朱常洛的長子。魏忠賢很會分析形勢,認為朱由校將來定會繼承皇位,侍候他必然有好處,因此就盡力討好朱由校,同時也不忘討好他的引薦人魏朝,又通過魏朝結識了客氏。客氏(1581——1628年),定興(今河北省定興縣)人,是朱由校的乳母。她水性楊花,為人放蕩。進宮不久就和魏朝結為“對食”。客氏一見到魏忠賢,就立即把魏朝拋到一旁,同魏忠賢勾搭到一處。
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朱由校登基,即天啟皇帝,“忠賢、客氏並有寵”。半個月後,天啟皇帝即封客氏為“奉聖夫人”。不久,提升魏忠賢為司禮秉筆太監兼提督寶和三店。魏忠賢“不識字,例不當入司禮,以客氏故,得之”。客、魏二人又在天啟皇帝朱由校的過問下,成了合法的“對食”。客、魏二人假傳聖旨殺死了魏朝。天啟三年(1623年),魏忠賢提督東廠,得到監督控製朝廷內外官僚機構的大權。
“客氏淫而狠,忠賢不知書,頗強記,猜忍陰毒,好諛,帝深信任,此二人勢益張。”客、魏二人不僅殺害、排斥朝廷中不肯依附他們的大臣,對宮內不肯屈服於他們的妃嬪也加以殘酷的迫害。天啟四年(1624年),左副都禦史楊漣上疏,羅列魏忠賢的二十四大罪狀。魏忠賢驚恐萬分,“趨帝前泣訴,且辭東廠,而客氐從旁為剖析……帝懵然不辨也,遂溫諭留忠賢”。魏忠賢有恃無恐,於天啟五年(1625年)三月,偽造罪行,殺害了反對自己的楊漣、左光鬥等“六君子”。
天啟皇帝朱由校即位時隻有十六歲,“性機巧,好親斧鋸髹漆之事,積歲不倦。每引繩削墨時,忠賢輩輒奏事,帝厭之,謬曰:‘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忠賢以是恣威福惟己意”。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天啟皇帝病死,因為無子,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繼承皇位,即崇禎皇帝(1628——1644年)。朱由檢未做皇帝時,就“素稔忠賢惡,深自戒備”。如今他才登帝位,朝廷內外又重新發起對魏忠賢的攻擊。這年的十一月,崇禎皇帝就將魏忠賢發配到鳳陽當淨軍,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在阜城南關尤氏旅店上吊自殺。崇禎皇帝下令將他的屍體碎割,把頭掛在河間府西門示眾,抄沒家產。客氏送到垸衣局鞭死,在淨樂堂焚屍揚灰。
(四)康熙、雍正對江寧織造曹家、李家的不同態度清政府沿襲明製,在江寧(今南京市)、蘇州、杭州三處各派織造官員一員,通稱江南三織造,承辦皇室及官署所需的緞紗細綾及紡絲布匹等織物。織造的品級盡管不高,但係欽差官員,可以專折奏事,故此具有特殊的地位。康熙年間,蘇州織造李煦、江寧織造曹寅父子及杭州織造孫文成,構成了一個特權親族集團。
李煦,清康、雍間人,正白旗滿洲,袓籍山東萊州府。其父李士禎,原來姓薑,清崇德八年(1642年)過繼給正白旗滿洲佐領李西泉為子,遂改姓李。李氐是內務府包衣,即皇室奴仆。包衣的身份雖然很低,但因為接近皇室,有部分人就可以被皇帝派任要職,受到特殊寵信。李煦就是這樣,他曆官內閣中書、韶州知府、寧波知府、暢春園總管。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出任蘇州織造,並先後八次兼任巡視兩淮鹽課巡察禦史。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因預備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有功,議敘加銜為大理寺卿。
曹寅,字子清,號荔軒,別號楝亭、雪樵、柳山等。滿洲正白旗包衣,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之袓父,能作詩寫曲。曆官鑾儀治衛儀正正白旗參領第三旗鼓佐領、內務府郎中,長期擔任江寧織造。四次巡視兩淮鹽課,秉承康熙皇帝旨意,在江南廣泛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經常“秘密奏聞”官場民情,深得康熙皇帝寵信。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四次以江寧織造衙門為行宮。曹寅是李煦的妹丈,他的母親是康熙皇帝的乳母,因此康熙皇帝給予曹寅一家特殊的待遇,曹寅死後,又讓他的兒子們承襲江寧織造這一美缺。
杭州織造孫文成,是曹寅的母係親戚。李煦、曹寅實際上都是康熙皇帝派駐在江南的耳目。康熙皇帝有一次在李煦的奏折上回批說:“朕無可以托人打聽,爾等受恩深重,但有所聞,可以親手書折奏聞才好。此話斷不可叫人知道。”類似的話也曾經回批在曹寅的奏折上:“凡奏折不可以令人寫,但有風聲,關係匪淺。”並一連叮囑了四個“小心”。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七月,曹寅患病,李煦上奏。康熙皇帝不僅賜藥,命“驛馬星夜趕去”送藥,而且詳細說明服藥的方法。曹寅去世後第二年,康熙皇帝即任命曹顒繼承父職,任江寧織造。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曹顒病故。為了不使曹家遷回北京、變賣家產也難以填補虧空,康熙皇帝親自主持將曹頫過繼給曹顒之母,承襲江寧織造之職。並認可李煦直接參與曹家公私事物的處理。李煦遂成為曹寅的兒子曹顒、曹頫這兩個江寧織造繼任者的保護人。
身為織造而又輪管兩淮鹽務的曹、李兩家,庫帑虧空很大,除了與他們自家的揮霍、享受榮華富貴有關外,也與康熙皇帝的幾次南巡有很大關係。因此康熙皇帝替他們想法,讓他們“補完”“庫帑虧空”,破格多次應李、曹的請求,放他們鹽差,公開讓他們補虧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二月初一日,尚書趙申喬等官員上奏說,江寧、蘇州兩處所欠織造銀共計八十一萬九千多兩,而康熙皇帝替他們辯解說:
“曹寅、李煦用銀之處甚多,朕知其中情由。”李、曹二人“輪視兩淮鹽課,乃十年之久,未將織造衙門虧欠補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康熙皇帝為此特派禦史李陳常代補,使李、曹二人“性命身家,倶得保全”。
李、曹兩家因與後來成為雍正皇帝的胤鎮的政敵們有過各種關係,雍正皇帝一即位,就拿他們開刀。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以“李煦虧空官帑”為名,下令“將其家估計,抵償欠銀,並將其房屋賞給年羹堯”。雍正五年(1727年)二月,李煦又因“諂附阿其那(雍正之弟,康熙第十一子胤禩)”而被捕下獄,定為奸黨,“發往打牲烏拉”,不久就死在那裏。雍正皇帝自即位,也一直在催逼曹頫補完虧空。到了雍正五年十二月,即李煦定罪的同年年底,雍正皇帝下令“著江南總督範時繹査封曹頫家產”,並將“曹碩所有田產房屋人口等項”賞給新任江寧織造隋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