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天下安危係一身——文臣間的交誼(1 / 2)

一、明初三楊的交誼與明初政局

明朝初年,出現了一段政局平和的時期,史家稱之為“仁、宣致治”。這與當時三位著名的大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的盡心輔佐國政是分不開的。

楊士奇、楊榮、楊溥,史稱“三楊”。楊士奇(1365——1444年),名寓,以字行,江西泰和人。少時家貧好學。建文初,被薦入翰林院,充編纂官。永樂初,改編修。不久,選入內閣,主管機務,後又曆官侍講、左中允、左諭德、翰林學士、左春坊大學士等職。明仁宗即位,升任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少保、少傅等職。正統三年(1438年)進少師,曆仕成袓、仁宗、宣宗、英宗四朝,公正廉潔,處事慎重,善於識別和選拔人才。

楊榮(1370——1440年),字勉仁,建安人。建文二年(1400年)進士。明成袓初入京,楊榮“迎謁馬首曰:‘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自此遂受知”。後以戰功赫赫升任侍講,後曆官右諭德、右庶子兼領尚寶事、文淵閣大學士兼學士。明仁宗即位,曆官太常卿,太子少保,謹身殿大學士、少傅。英宗即位,與楊士奇共進少師。楊榮“曆事四朝,謀而能斷”,“性喜賓客,雖貴盛,無稍崖岸,士多歸心焉。或謂榮處國家大事不愧唐姚崇,而不拘小節亦頗類之”。

楊溥(1371——1446年),字弘濟,石首人。

與楊榮同年進士,授編修。永樂初,侍皇太子為洗馬。在皇太子朱高熾與漢王朱高煦爭奪帝位的鬥爭中,楊溥因站在皇太子一邊而下獄,被關在錦衣衛獄中十年之久。在“帝意不可測,旦夕且死”的困境中,楊溥“益奮讀書不綴,係十年,讀經史諸子數周”。明仁宗朱高熾即位,才得釋放。為了報答楊溥,明仁宗立即提升楊溥為翰林學士,“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憐之”。第二年,“建弘文閣於思善門左,選諸臣有學行者侍值”,命楊溥任主管。不久,升太常卿。明宣宗繼位,召楊溥入內閣,與楊士奇、楊榮共典機務。楊溥為人“質直廉靜,無城府,性恭謹。每入朝,循牆而走。諸大臣論事爭可否,或至違言,溥平心處之,有雅操,皆人所不及”。

明宣宗時,“帝勵精圖治,士奇等同心輔佐,海內號為治平”,三楊之間也很注意團結。“閣中惟士奇、榮、溥三人。榮疏閶果毅,遇事敢為,數從成袓北征,能知邊將賢否,阨塞險易,遠近敵情順逆。然頗通饋遺。邊將歲時致良馬,帝頗知之,以問士奇,士奇力言榮曉暢邊務,臣所不及,不宜以小眚介意。帝笑曰:‘榮嚐短卿及原吉,卿乃為之地耶?’士奇曰:‘願陛下以曲容臣者容榮。’帝意乃解。其後,語稍稍聞榮,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歡。”

明宣宗死後,明英宗朱祁鎮繼位,當時英宗年方九歲,軍國大政一律稟報皇太後,太後“推心任士奇、榮、溥三人,有事遣中使詣閣谘議,然後裁決。三人者,亦自信,侃侃行事”。當時“天下清平,朝無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稱‘三楊’”,“正統之初,朝政清明,士奇等之力也”。

這時宦官王振有寵於明英宗,漸漸幹預朝政。但由於太後信任“三楊”,他還不敢太放肆。太後死後,王振進一步收受賄賂,勾結內外官員,企圖淩駕於內閣之上。一天,王振“語士奇、榮曰:‘朝廷事久勞公等,公等皆高年倦矣。’士奇曰:‘老臣盡瘁報國,死而後已。’榮曰:‘吾輩衰殘,無以效力,當擇後生可任者報聖恩耳。’振喜而退。士奇咎榮失言,榮曰:‘彼厭吾輩久矣,一旦內出片紙,令某人入閣,且奈何?及此時進一二賢者,同心協力,尚可為也。’士奇以為然”。第二天,便選馬愉(?——1447年)入閣,馬愉為人“端重簡默,門無私謁,論事物寬厚”,是個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