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天下安危係一身——文臣間的交誼(2 / 2)

王振指點明英宗嚴酷對待臣下,大臣往往因為一點兒小過失而被關入監獄。正統四年(1439年),靖江王佐敬私贈楊榮金銀,正值楊榮回鄉掃墓,不知道這件事。王振便利用這個機會傾陷楊榮,楊士奇極力解救,才平息了此事。楊榮為此又氣又怕,於第二年便去世了。

楊榮去世後,在五六年的時間內,楊士奇、楊溥也先後去世,宦官王振趁機把朝廷軍政大權抓到手裏。北方的瓦剌部趁明朝邊境空虛侵入大同。王振的家鄉蔚州離大同不遠,有許多田產,他怕蔚州被瓦剌軍侵占,極力主張明英宗親征。結果在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大敗,明英宗做了俘虜,王振也死在亂軍之中。

二、明末六君子的厚誼

明朝萬曆末年,顧憲成(1550——1612年)因正直敢諫,得罪了明神宗,被撤職。他回到家鄉無錫,同幾個誌同道合的朋友在東門外東林書院講學,許多讀書人都到東林書院來聽他講學。顧憲成在講學時,經常議論朝政,還批評一些當政的大臣。一些被批評的官僚權貴,把支持東林書院的人稱作“東林黨人”。

明熹宗即位初年,有一些支持東林黨的大臣掌了權,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數楊漣(1572——1625年)和左光鬥(1575——1625年)。楊漣,字文濡,“為人磊落,負奇節,萬曆三十五年進士。除常熟知縣,舉廉吏第一”。左光鬥,字遺之,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天啟四年(1624年),升僉都禦史。楊漣和左光鬥盡力想整頓朝綱,但當時受明熹宗寵信的宦官魏忠賢掌握特務機構東廠,並憑借手中的特權,結黨營私,賣官受賄,專擅朝政。一些反對東林黨的官僚投靠魏忠賢,結為一夥,時稱“閹黨”。當時“宮府危疑,人情危懼,光鬥與楊漣協心建議,排閹奴,扶衝主,宸極獲正,兩人力為多,由是朝野並稱為‘楊左’”。楊漣與吏部尚書趙南星、僉都禦史左光鬥、吏部給事中魏大中等人“激揚諷議,務植善類,抑儉邪,忠賢及其黨銜次骨”。

從天啟元年(1621年)開始,一些大臣陸續上疏指責魏忠賢專權,但魏忠賢有昏庸透頂的明熹宗做靠山,將這些反對他的人革職斥退。天啟四年,副都禦史楊漣上疏揭發魏忠賢,“左光鬥與其謀”,奏章內列魏忠賢“擬旨內批,玩弄機權,剪除異己,興獄濫刑”等二十四條罪狀,要求將魏忠賢送交刑部嚴訊,以正國法。楊漣的奏疏掀起反對魏忠賢專權的高潮。在一兩個月的時間裏,彈劾奏章不下百餘道。左光鬥與左都禦史高攀龍“共發崔呈秀(禦史,魏忠賢的心腹)贓私”,魏忠賢大怒,“逐南星、攀龍”。左光鬥“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閹黨)三十二斬罪”。與此同時,工部給事中魏大中“亦率同官上言”劾魏忠賢和客氏之罪狀,吏部給事中袁化中“亦率同官上疏”劾魏忠賢。這些奏章一上,魏忠賢很害怕,便天天在明熹宗耳邊吹風,說楊漣等人蔑視皇上,結黨擅權,先後將趙南星、左光鬥削官。魏忠賢還不解恨,天啟五年(1625年)三月,魏忠賢和他的閹黨勾結起來,羅織罪狀,攻擊楊漣、左光鬥是東林黨,“黨同伐異,招權納賄”,將楊漣等六人逮捕下獄。這其中有曾經“醜詆(徐)大化(魏忠賢的死黨)”的禮部給事中周朝瑞,經常與楊漣等人往來的刑部主事顧大章。同時將趙南星等十五人削籍。

楊漣和左光鬥是魏忠賢最恨的人,因此他們在監獄中受盡了殘酷的刑罰,但他們寧折不彎,始終沒有屈服。另四人也都受盡酷刑。當年七月,楊漣等六人先後慘死在獄中。自此,魏忠賢掌握了朝政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