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天涯海角傳經人——高僧(1 / 2)

一、玄奘

玄奘在印度學佛、弘法及漫遊期間,雖然也遭到過異教徒、強盜的攻擊,但畢竟是個別現象。印度人民對玄奘是熱情友好的。其中,高僧戒賢法師、羯若鞠闍國戒日王(屍羅河迭多)堪稱是代表人物。

玄奘冒險犯禁,不怕艱難險阻,私自西遊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學習《瑜伽師地論》。貞觀五年(631年),約十月初,玄奘到達那爛陀寺(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以東五十五英裏的巴臘貢)留學,拜戒賢法師為師。戒賢法師對玄奘很關心,與他親切交談。次年,戒賢盡管因年邁而身體衰弱,仍然重新為玄奘開講《瑜伽師地論》,整整花了十五個月才講完。玄奘在那爛陀寺求學五年,僅《瑜伽師地論》,就先後聽過三遍。這為以後玄奘的佛學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貞觀十年(636年)的初春,玄奘辭別戒賢法師,踏上了他周遊五印度,留學、遊曆的漫漫曆程。

貞觀五年(631年),玄奘曾到達當時稱霸五印度的普西亞布蒂王朝戒日王直接統治的羯若鞠闍國(都城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的卡腦季),但尚無緣見到戒日王。九年後,也就是貞觀十四年(640年)的秋天,這時玄奘已經聲名鵲起,戒日王遂派遣使者至正在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西部地區)講學的玄奘處,邀請他會麵。鳩摩羅王親自陪同玄奘沿恒河至羯朱媼羅國(今印度拉傑馬哈爾地方),會晤戒日王。戒日王對玄奘很尊敬,當時見麵的情形是:

戒日王勞苦已曰:“自何國來?將何所欲?”對曰:“從大唐國來,請求佛法。”王曰:“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亙,去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餘裏,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是也。”王曰:“嚐聞……有秦王天子……殊方異域,慕化稱臣,氓庶荷其亭育,鹹歌秦王破陣樂。聞其雅頌,於茲久矣。盛德之譽,誠有之乎?大唐國者,豈此是耶?”對曰:“然。……大唐者,我君之國稱。昔未襲位,謂之秦王;今已承統,稱曰天子。……敬崇三寶,薄賦斂,省刑罰,而國用有”,這次會麵,是意義深遠的。不僅使玄奘與戒日王結下很深的友誼,更重要的是使戒日王對大唐王朝有了確切的了解,不久就遣使至長安,“為我國與印巴次大陸國家,正式建立邦交之始”。

次日清晨,戒日王又派使者來迎接玄奘,並索觀玄奘所著的《製惡見論》,深為折服,於是決定在曲女城舉行學術論辯大會。經過長時間的籌備,大會開始舉行。到會的有五印度十八國國王,信奉大小乘的佛教徒三千餘人,婆羅門及其他雜教二千餘人,那爛陀寺也有上千人赴會,觀禮者更不計其數。戒日王盛情邀請玄奘為論主,玄奘主要講述《製惡見論》。講畢,經過十八天的辯論,玄奘最終取得勝利,從此名播印度。會後,玄奘辭行,戒日王一再挽留,參加了他所舉行的“無遮大會”達七十五天之久。事後,又熱情挽留玄奘住了十多天,贈送了不少珍寶衣物,為玄奘送行。玄奘辭謝了珍貴的贈物,隻接受了途中遮雨用的易剌釐帔。

佛教傳入日本後,發展很快。但是,受到唐朝佛教很深影響的日本僧尼,迫切需要戒律;國家也需要將授戒製度規範化,以取締私度、自度。這必須由德高望重的高僧主持其事。後經隆尊提出申請,經過舍人親王的批準,派人到中國禮聘戒師。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入唐學習的日本僧榮睿、普照,幾經曲折,終於找到高僧鑒真。

鑒真(688——763年),俗姓淳於,江陰人。

少年時即入揚州名刹大雲寺為沙彌,十八歲時由道岸律師授菩薩戒。後又至當時的東、西京洛陽、長安繼續深造達數年之久。他融合各家之長,成為律宗的大師,返回揚州,為弘揚佛教事業,做了大量工作,僅修造的佛寺即達八十餘所,從而享有崇高的聲望。史載:“後歸淮南,教授戒律,江淮之間,獨為化主。”此後,鑒真曆經十二年東渡日本。前五次東渡都失敗了,直到天寶十二年(753年),第六次東渡成功。鑒真一行到達日本後,受到日本朝野的熱烈歡迎。孝謙天皇(女)下詔書曰:“自今已後,授戒傳律,一任大德。”鑒真先後為太上皇、皇太後、皇太子授“菩薩戒”,為四百四十餘沙彌授戒,為內道場興行僧神榮等五十五人重授大小乘戒,為舊大僧靈福等八十餘人重授“具足戒”。乾元二年(759年),鑒真和信徒建立了“唐律招提”,傳教弘法,成為日本律宗的總本寺。鑒真東渡時,除攜帶了大量的佛經、佛教文物外,還有中國的書畫、藝術品、藥物等,對於日本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鑒真臨終時,向其門徒法進、法載、義靜、如寶一一交代後事,然後“結跏趺座,麵西化,春秋七十六。化後三日,頂上猶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