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真逝世後,日本的不少官員、僧俗人等,都以不同方式紀念這位與日本人民結下深厚友誼的高僧大德。傳燈沙門釋思托寫悼詩曰:“上德乘杯渡,金人道已東。戒香餘散馥,慧炬複流風。月隱歸靈鷲,珠逃入梵宮。神飛生死表,遺教法門中。”金紫光祿大夫中納言行式部卿石上宅嗣的《王言傷大和上》詩曰:“上德從遷化,餘燈欲斷風。招提禪草[歇],戒院覺花空。生死悲含恨,真如歡豈窮。惟視常修者,無處不遺蹤。”圖書寮兼但馬守藤原朝臣[刷]雄的《五言傷大和上》詩,謂:“萬裏傳燈照,風雲遠國香”“寄語騰蘭跡,洪慈萬代光”,更是日本人民對鑒真和尚深厚友誼的寫照。
三、空海
在日本來唐的學問僧中,空海年)是位傑出的代表。
日本光仁天皇寶龜五年(774年),空海誕生於日本讚歧國(今四國島東北部的香川縣)的一個豪族家庭,俗姓佐伯,幼名真魚。十五歲時,他在舅父阿刀大足的鼓勵和支持下,抵長岡京(今京都市西郊),比較係統地學習中國儒家經典。十八歲時,至首都的大學明經科學習,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此期間,他接觸了密教。結束大學學業後,佐伯真魚開始了修行生活。二十五歲時,他在稹尾山寺(今和泉市稹尾山施福寺)正式遁入空門,剃度後,成為正式的沙彌。三十一歲時,在奈良東大寺的戒壇院(鑒真和尚所修)受戒,用法號空海。唐貞元二十年(804年)五月十二日,空海隨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一行,出發來中國。曆經艱難後,於十二月二十三日抵長安。在著名的西明寺,他拜密教大師高僧惠果為師。惠果見麵後,高興地對他說:“我先知汝來,相待久矣,今日相見,大好大好。”以後,為空海數次灌頂,二次依法拋花,都偶然拋到台毗盧遮那(大日)如來身上。惠果驚歎地讚道:“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惠果向空海傳法,幾乎傾注全部心血。他覺得真言秘藏,不易領悟,如果不參考圖畫,難以相傳,便特地讓繪畫高手李真等十餘人畫胎藏金剛界等大曼荼羅等十鋪,又集中二十多位經生書寫金剛頂等最上層密藏經。又令人新造道具十五種。這些事大體均具眉目後,惠果大師無限深情地對空海說:“我在這裏的塵世上緣分已盡,不能久住。準備將這兩部大曼荼羅,一百餘部金剛乘法,和三藏轉付之物,及供養之具等,請歸本鄉,流傳海外。”要空海把這些都帶回日本,“早歸鄉國,以奉國家,流布天下,增蒼生福”,並殷切告誡:“傳之東國,努力努力!”
惠果傳完法事,即在次年(永貞元年,即805年)十二月十五日圓寂,享年六十,僧臘四十。空海受眾人之托,寫了一篇很長的碑文,詳細記載了惠果在密教的崇高地位,以及悉心傳法於空海的高風大德。其中記惠果曾對空海說:“汝未知吾與汝宿契之深乎,多生之中,相共誓願,弘演密藏,彼此代為師資,非隻一兩度也。……汝西土接我足,吾也東生入汝之室。莫久遲留,吾在前去也。”情義之真切,感人至深。空海在碑文之末,還寫了長長的銘文,曰:
生也無邊,行願莫極。麗天臨水,分影萬億。愛有挺生,人形佛識。
田比尼密藏,呑並餘力;修多輿論,牢籠胸臆。四分秉法,三密加持。國師三代,萬類依之。下雨止雨,不日即時,所化緣盡,泊焉歸真。惠炬已滅,法雷何春。梁木摧矣,痛哉苦哉。鬆檟封閉,何劫更開。
從這個碑文及銘文,我們不難看出惠果、空海師徒之間“一日心期千劫在”的深誼。
空海遵從恩師惠果的教誨,提前歸國。行前,給青龍寺阿闍梨義操贈詩曰:“同法同門喜遇春,隨空白霧忽歸岑。一生一別難再見,非夢思中數數尋。”他在長安的僧、俗友人,也紛紛贈詩惜別。鄭王的題詩有謂:“他年續僧史,更載一賢人。”堪稱平實之論。
文宗大和九年(835年)三月二十一日,空海逝世。寂滅前不久,他曾以“入唐求法沙門空海”的名義寫下遺言,提到《毛詩》、《左傳》、《尚書》等儒學經典對他的深刻影響,對中國文化眷念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