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大難臨頭見真情——患難之交(3 / 3)

1944年農曆七月中旬。美國空軍奧利渥·歐斯德爾等機組十一人,駕駛“超級航空堡壘”B——29型遠程重型轟炸機,從重慶起飛,準備去日本轟炸。但剛飛到黃海,發動機發生故障。他們把炸彈扔到黃海後返航,經渤海飛回,離陸地還有二三裏,就不能繼續飛行了,被迫跳傘。其中有四名同伴提前跳傘,葬身海底。在陸地跳傘的七名機組人員,降落在冀東昌黎縣靠近渤海的小漁村後七裏莊附近。在中共昌黎縣委的救護下,七名機組人員全部平安地進入村內,住在村裏比較寬敞的正房裏。身材較高的群眾,主動送來褲褂,換下美國友人被雨水淋濕的衣服。婦救會的婦女,又將這些髒衣服洗淨、縫好。這個村子雖然貧窮,老百姓每天僅以稀粥果腹,卻從村外找來粳米(旱大米)做飯,給他們吃雞蛋、花生、香瓜。十多天後,經過灤東地委、冀熱邊特委、冀東軍區的安排,特派冀東主力部隊保護,並有武工隊掩護,美國友人穿過日軍的封鎖線,後由晉察冀軍區轉送到延安。這時已是1945年的早春,整整走了半年,行程約四千五百華裏。在延安八路軍總部,美國朋友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的接見並宴請,還贈送每人一條延安土製毛毯作紀念。抗戰勝利後,七位美國朋友返回美國。

1944年8月20日晚8時許,一架重型轟炸機墜落在江蘇省建陽縣(今建湖縣)六區湖橋鄉金橋村的一塊稻田裏。這是著名的第十四航空隊的一架B——29型轟炸機。這架飛機曾多次去日本進行轟炸,這是第四次去日本。不料返航時,引擎發生故障,十二名機組人員分批跳傘。第一、二批因降落在黃海中和敵占區,均遭不幸。第三、四批機組人員,降落在建陽縣境,得到了抗日根據地政府、人民的及時救助。由於這幾位美國友人的降落地點及飛機墜落處離日偽軍盤踞的縣城湖垛鎮很近,日偽軍聞風而動,由日軍中隊長近藤帶領一百餘人,企圖搶奪飛機及飛行員。新四軍建陽縣總隊長王良太率領數十名戰士冒雨趕到,在民兵的支援下,與敵激戰四小時,創後逃跑,我軍機槍班長李紹義等四名戰士,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美軍威廉·薩沃依中校(大隊參謀長)、斯特爾馬克中尉(工程師)、奧布賴恩上尉(領航員)、盧茨中尉(副駕駛,黑人)、布倫迪奇(上士,射擊手)等五人都被及時送到二區區政府,受到熱情款待。後又在高作的大卜舍住了幾天,送到新四軍三師師部所在地益林鎮,受到師參謀長洪學智和數千名戰士、群眾的盛大歡迎。隨後,黃克誠師長、張愛萍副師長又接見了他們,並召開了歡迎晚會。一星期後,他們又被護送到新四軍軍部,受到了盛情款待。當時正是國共合作時期,軍部將五名美國飛行員送到與大別山接壤的國民黨所屬李品仙部隊。他們輾轉三個多月,經過艱難的跋涉,由國民黨軍隊妥為護送,終於安全地回到大本營——成都空軍基地。抗戰勝利後,他們都返回美國故鄉。

1980年,報紙上刊出姚遠方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裏?》,引起巨大反響。日本記者終於在九州找到了美穗子。她和家人來華探望,高齡的聶榮臻元帥接見了他們,成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話。

1973年夏天,奧利渥,歐斯德爾的遺孀阿瑪利亞·歐斯德爾及其小女兒曾專程來華,並獻給毛澤東、周恩來兩株和平玫瑰,後來鄧穎超將這株玫瑰栽在中南海院中,茁壯成長,成了中美友誼之花。建國後曾任38軍軍長、蘭州軍區副司令員。當時筆者正值童年,曾隨大人一起去大卜舍看這幾位美國人及降落傘,親眼看到村民對他們的友好情誼。

1984年6月,我國國防部長張愛萍上將在應邀訪美時,曾與威廉·薩沃依、布倫迪奇、盧茨親切會麵,共進午餐。在座的布倫迪奇夫人對張愛萍說:“中國人民是我丈夫的救命恩人!”新聞媒體紛紛報道,一時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