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機能保護
美國《科學》(Sce)雜誌在多年前就發布了睡眠與老年癡呆症關係的研究。研究發現,睡眠不足很可能是導致老年癡呆症的因素之一。巴尼斯朱迪亞聖彼得醫院的研究人員,以基因培育出有癡呆症的老鼠為對象,研究了它們的α-澱粉樣蛋白(α-amyloid protein)水平。老年癡呆症患者腦內往往有這種蛋白沉積。
研究顯示,老鼠清醒時α-澱粉樣蛋白水平上升,而入睡後下降。戴維·霍茲曼(David Holtzman)博士指出,當研究人員幹擾老鼠睡眠時,情況會變得更糟。
也就是說,睡眠被剝奪,不利於大腦中α-澱粉樣蛋白的排泄,它們會慢慢在大腦中積累。而想要分解或者排泄α-澱粉樣蛋白,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難以很好地調動自身的機能,我們的工作效率會大大降低,處於一種困倦的模式,表現出遲鈍和打不起精神的狀態。這就像電腦後台碎片文件越來越多時,電腦的運行被占用一樣,這時,處理我們想要運行的程序的速度就會越來越慢。
而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狀態,我們的大腦就會提前“鈍化”——患上大腦疾病,這就像電腦經常出現死機和文件丟失一樣。
大腦是一個占據身體重量大約2%的器官,但它卻需要消耗身體約20%的血氧和25%的葡萄糖。當大腦感知到身體的能量下降太快時,它會通過各種方式來增加自己的能量並減少自己的負荷,同時限製其他身體部位的能量消耗水平。
比如在缺氧的時候,通過打哈欠的方式,讓大腦短時間內獲得足夠的氧氣。另一方麵,則是限製我們的工作強度,當我們長期處於較高的壓力和工作強度中時,大腦會通過各種方式讓我們發現自己處於一種怎樣的狀態。
虛假疲勞感
如果你經常長跑,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曆:你覺得跑得很累,再跑下去快吃不消了。並且腦海裏不斷地回響著“我跑不動了”的聲音,但是一想到離自己定的裏程還有點距離,就決定讓自己咬咬牙堅持,於是繼續跑了許久。不知不覺中,你發現自己沒那麼累了,而且不知不覺竟然堅持到了終點。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答案依然在於大腦對自身的保護。生理學家將我們運動中第一次感到的疲勞感稱為“虛假疲勞感”(fal fatigue)。
開普敦大學運動科學教授蒂莫西·諾克斯(Timothy Noakes)認為,運動過程中第一次感到疲勞往往不是因為肌肉無法繼續工作了,而是大腦過度保護的監控係統發揮了作用。
大腦為了讓身體減少能量消耗,往往傾向於讓我們選擇低能耗的途徑去工作或學習。一旦我們要做的事情不是我們習慣的和熟悉的,那麼大腦就會將這種行為歸類為高能耗行為,進而限製我們的高能耗行為。
這與達爾文所說的頭腦進化原則相似——照顧生存是頭腦的主要任務,隻要是對生存有所威脅,它就會做出強烈反應。
尤其是當我們遇到非生物性需求的耗能行為時,我們的大腦潛意識會告訴自己不要去做。這種反饋在不發達的原始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在複雜多變的原始環境中,消耗太多的能量不利於自己接下來的捕食和逃跑。
沒有足夠的能量不能捕獲到食物並逃脫天敵傷害,也會在自然選擇中被淘汰,而剩下的也就養成了“偷懶”的天性,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難看到很多動物吃飽就睡,睡飽就吃。對於人類來說,到今天大腦還存有非常多的這種進化遺留。
我們在接觸新事物的時候,在初期往往比較容易退縮。因為在理解新事物的時候,我們往往需要消耗很大的認知資源,這種不熟悉的感覺會讓我們的大腦把這種陌生的事物歸類為讓我們“疲勞”的東西,進而讓自己退卻。所以,堅持做一件讓自己進步、但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往往令人非常頭疼。
堅持就是勝利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個原因就在於此。我們做一件事最容易放棄的階段是在剛接觸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各種不適,非常想要放棄。實際上,這就是大腦的過度保護機製在起作用,它努力讓我們走“低能耗路線”,誘導我們去享樂,希望我們放棄,不要消耗太多能量。但實際上,這種對新事物初始接觸產生的虛假疲勞感,往往在大腦的承受範圍之內。
就像我們在運動過程中,大腦感受到了不斷升高的心跳速度和快速減少的能量供應,它會努力告訴我們自己累了,需要休息。而第一次這樣的信息反饋,往往也在我們能夠承受的範圍內,它並不是我們肌肉不能工作了的表現,而隻是一種情緒和感覺。
這個時候決定我們能否堅持下去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對自己能力的認知。如果我們不夠自信,那麼我們就會很容易放棄,而如果感覺自己有能力繼續堅持,那麼我們就能夠在堅持過程中,慢慢消除虛假疲勞感,進而讓自己堅持到底。
當我們有一項學習或者工作任務的時候,這種虛假疲勞感會在我們工作和學習的時候成為我們學習的障礙,進而造成我們的拖延。人腦的構建保留著很多的原始成分,這也注定了堅持不懈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享樂的大腦
——為什麼我們總想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