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對症下藥——當拖延發生時,我們可以怎麼做(1 / 3)

這就是我們對行為改變的一種適應過程。就像突變的天氣會讓一些動物滅絕一樣,如果變化過程較為緩和,那麼動物也可能會對這種緩和的變化過程產生適應,並與環境協同進化。

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一些為了避免激發我們保護機製的商業行為。比如說,我們所知道的一些打車軟件為了改變顧客的行為習慣,它們通過各種“免費打車”的活動,降低顧客線上約車的門檻,讓顧客更願意改變自己以前的那種線下叫車的習慣。

等到顧客改變了這種習慣後,他們就開始降低鼓勵使用的力度。而這個時候,顧客們也已經基本改變了原來的行為習慣,這個時候即使沒有鼓勵,他們也還是很容易繼續使用這個軟件。

同樣的,我們行為的改變,也可以采用這種較為簡單有效的辦法。當我們要做一件複雜的事情的時候,我們要盡可能降低改變這個行為的門檻,從簡單的那個部分開始。

一個人可能感覺自己非常頹廢,然後給自己規劃了一個滿滿的日程計劃,可是沒有堅持幾天就受不了了。實際上就是因為他沒有遵循較為科學的辦法,跳離自己的“舒適區”太遠了,也沒有循序漸進,讓自己的身體適應這種突然的變化,所以才會造成失敗。

較好的做法是慢慢增加自己的任務量,第一天設置較少的任務量。發現自己能夠完成,並且身體上沒有感覺到較為強烈的不適應,之後再進行工作量的增加。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夠更好地適應我們需要的變化,進而讓自己的改變更為持久有效。

有難度的行為不利於改變

當然,對應做事情從簡單開始的另一種行為模式是“斯金納行為模式”,一些人認為從最難的那部分開始也能夠減少拖延。那麼,到底哪一種行為模式更好呢?

生物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馴化”,指的是讓一種能夠分解各種有機物的細菌變成專屬高效地分解一種有機物。但是,這個過程並不是直接強迫微生物分解我們想要訓練分解的有機物,而是通過降低其他營養成分的含量,同時逐步提高需要分解的那種有機物的含量,來慢慢實現。

因為直接加入想要讓細菌分解的有機物而不添加其他成分,細菌會產生不適應而死去。但是通過逐級進行,可以大幅提高細菌的存活率和有效分解率,更快培養出專屬細菌。從簡單開始也更符合人的生物特性。

就像細菌的馴化過程一般,從最難的那部分開始進行一件事往往不適合大多數人,斯金納行為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後遺症。它通過短期內的大量投入完成少部分的工作反而會造成後期對簡易工作的拖延。它更適合那些隻需要短期投入的工作,但是不適合我們對一種良好習慣的培養。

總之,身體對改變需要一個適應期,如果這個改變過大或者過於激烈,身體受不了,那麼很容易造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無效重複。

這就是我們對行為改變的一種適應過程。就像突變的天氣會讓一些動物滅絕一樣,如果變化過程較為緩和,那麼動物也可能會對這種緩和的變化過程產生適應,並與環境協同進化。

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一些為了避免激發我們保護機製的商業行為。比如說,我們所知道的一些打車軟件為了改變顧客的行為習慣,它們通過各種“免費打車”的活動,降低顧客線上約車的門檻,讓顧客更願意改變自己以前的那種線下叫車的習慣。

等到顧客改變了這種習慣後,他們就開始降低鼓勵使用的力度。而這個時候,顧客們也已經基本改變了原來的行為習慣,這個時候即使沒有鼓勵,他們也還是很容易繼續使用這個軟件。

同樣的,我們行為的改變,也可以采用這種較為簡單有效的辦法。當我們要做一件複雜的事情的時候,我們要盡可能降低改變這個行為的門檻,從簡單的那個部分開始。

一個人可能感覺自己非常頹廢,然後給自己規劃了一個滿滿的日程計劃,可是沒有堅持幾天就受不了了。實際上就是因為他沒有遵循較為科學的辦法,跳離自己的“舒適區”太遠了,也沒有循序漸進,讓自己的身體適應這種突然的變化,所以才會造成失敗。

較好的做法是慢慢增加自己的任務量,第一天設置較少的任務量。發現自己能夠完成,並且身體上沒有感覺到較為強烈的不適應,之後再進行工作量的增加。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夠更好地適應我們需要的變化,進而讓自己的改變更為持久有效。

有難度的行為不利於改變

當然,對應做事情從簡單開始的另一種行為模式是“斯金納行為模式”,一些人認為從最難的那部分開始也能夠減少拖延。那麼,到底哪一種行為模式更好呢?

生物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馴化”,指的是讓一種能夠分解各種有機物的細菌變成專屬高效地分解一種有機物。但是,這個過程並不是直接強迫微生物分解我們想要訓練分解的有機物,而是通過降低其他營養成分的含量,同時逐步提高需要分解的那種有機物的含量,來慢慢實現。

因為直接加入想要讓細菌分解的有機物而不添加其他成分,細菌會產生不適應而死去。但是通過逐級進行,可以大幅提高細菌的存活率和有效分解率,更快培養出專屬細菌。從簡單開始也更符合人的生物特性。

就像細菌的馴化過程一般,從最難的那部分開始進行一件事往往不適合大多數人,斯金納行為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後遺症。它通過短期內的大量投入完成少部分的工作反而會造成後期對簡易工作的拖延。它更適合那些隻需要短期投入的工作,但是不適合我們對一種良好習慣的培養。

總之,身體對改變需要一個適應期,如果這個改變過大或者過於激烈,身體受不了,那麼很容易造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無效重複。

倘若要讓改變更長期,從簡單開始能夠讓我們對環境產生更好的生理適應,從而避免引發大腦的保護機製。這樣,拖延的習慣也就更容易戰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