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學霸模式——手機時代,如何更好地自我控製(2 / 3)

所以,社會壓力過大時,從宏觀上會出現“口紅經濟”,從個體看則容易讓人貪圖享樂。而其中能夠有效降低我們焦慮的信息就是八卦。

社會學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認為,人們總是處於相互競爭的環境中,並且在不斷尋找別人的缺點。而且存在的競爭性越強,他們就越會通過尋找對方的缺點來取悅自己。

所以,我們總喜歡看那些出眾的明星的各種窘迫,因為他們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在我們潛意識裏擠壓了我們的生存。這也是為什麼刷屏的熱點大多是出軌和“撕逼”。這兩者都能夠讓我們看到別人的窘迫,進而在比較中獲得愉悅感,短暫地降低我們的焦慮。

分享信息能夠帶來尊重,看八卦能夠減少我們的焦慮,這些都直接導致了我們對手機和郵件等的高度依賴,由此可見信息對生物的重要性。而這也是手機和各種手機應用背後成千上萬的產品經理讓我們“上癮”的方式。


萎縮的大腦

——沉迷網絡社交可能讓人變笨

可能有些人認為刷朋友圈和玩手機隻是占據了我們大量的時間,讓我們完不成任務而已。但事實是,經常上網和刷朋友圈對我們大腦的影響是持久的。

萎縮的大腦組織

斯坦福心理學家阿波卓德(Abujaude)對網絡成癮者進行測試,發現經常上網的人,他們的大腦前額皮質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記憶、語言、運動和情緒的大腦區域比正常人小了百分之十幾。

另外,很多人將社交網絡作為我們形象管理的工具,有很大比例的人在發朋友圈的時候都會考慮發什麼內容不會引起人的反感,看到別人得讚數比我們多的時候我們會產生嫉妒。而這會過度刺激杏仁體,讓我們的神經變得越來越敏感。

心理學家魯夫特(Joph Luft)和英格漢(Harry Ingham)提出了自我展現的“約哈裏窗”,認為我們在行為和認知上會將自己分為四個部分:開放我、盲目我、隱藏我和未知我。

我們麵對不同的人群時會展現不同的社會角色,而朋友圈是一個“展露公地”,即使有分組展示的功能,我們也很難一直準確地把握向誰正確地展現。這些都會對自我的同一性造成幹擾,讓我們產生社會性格焦慮和不協調。

還有,我們也在追求信息的確定性,經常因害怕錯過信息而產生很強的手機焦慮。

像我曾經就有嚴重的手機幻聽,因為我在實習的時候,選擇了一個傳媒公司,公司對社會熱點有種盲目的追求,會不定時打電話告訴我追蹤熱點,這就造成了我在半夜都會隱約聽到手機震動的聲音,並起身查看。當然,因為實在有點吃不消,後來我也辭職了。

當我們長期處於令人不安的環境中時,我們會產生嚴重的焦慮。這會導致我們的大腦海馬體變小,而海馬體是我們的記憶庫存,負責我們的部分記憶功能。

換句話說,經常上網和刷朋友圈會讓我們的大腦功能一定程度地衰退。前額皮質會參與到我們的行為控製上,而海馬體則會負責我們的記憶能力。當這兩者都發生萎縮時,我們將會陷入一種負性循環——自控力和認知能力下降,變得越來越沉迷於網絡社交。

所以,我們在使用手機的時候,一些非必須的應用能刪除則刪除,不能刪除就關閉提醒功能。我個人就已經關閉朋友圈將近一年半的時間了,這也給我節省了很多時間。

蒸發冷卻效應

關閉朋友圈後,一開始我也會感覺到不安,但是一段時間後,我發現生活根本不受其影響。可能有些人認為,沒有經常在朋友圈互動點讚會讓朋友的感情變淡,以後也不好叫別人幫助我們。但實際上,這樣的時間投入與得到的收益非常不劃算。

很多時候,我們誇大了朋友圈和社交網絡對我們的社會作用。社交網絡的關係有一個“蒸發冷卻效應”。

它講的是,在我們的社交場合中,最不想參加聚會的人,正是大家都希望能夠來的人;最不想掏出名片的人,正是大家都想要與之交換名片的人。

相反,那些最想去結交別人的人,往往是大家最不想去結交的人;那些最想說出自己看法的人,往往是大家最不願意聽他說的人。

如果想要真正地獲得別人的幫助,花在社交上投入往往是單向投入,很難具有一對多的功能。而提升自己,反而能夠很好地實現一對多的功能,即使少了一個人的支持也不會對自己造成多大的影響。後者的投入與收益也更為持久有效。


接納性對抗

——如何降低手機的負麵影響

前麵兩節也分析了手機對我們的各種負麵影響,但是手機越來越像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難以離舍。我們也越來越難通過與手機保持距離來減少手機的負麵影響。手機的普及是社會的趨勢,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不能沒有手機。

那麼,怎樣才能夠更有效地減少手機對我們的負麵影響呢?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現在,我們也已經知道我們為什麼會對手機如此沉迷,了解手機背後成千上萬的產品經理和心理學家對我們的“小把戲”後,我們也才可以對症下藥。

1.增加確定性

大腦害怕不確定性,那我們就提供確定性。當我們感受到周圍環境的安全時,我們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對手機的依賴。那麼,我們該如何提供給大腦確定性呢?

前麵也說過,我們之所以害怕錯過信息是因為,我們怕對方不理解我們從而責怪我們。所以,我們可以盡量讓對方知道我們在幹嗎。

比如,對方發來一條微信信息,但是看到你的頭像裏麵寫了些字,點進去看,知道你現在是工作時間,隻能晚上8點後才有空回複他,這個時候他會對你多一些理解,而你也可以減少不被理解的焦慮。

還有,我也會提前跟一些經常找我有事的朋友說明情況,微信不能及時回複,最好郵箱或者打電話給我。並且修改了自己的備注,加上自己的聯係號碼。這樣的話,如果對方確實有事,就會打電話給我。發微信信息的情況,我就默認為不急,即使上班期間錯過了也不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