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就是在這種方式下,忙起來的時候可以做到幾天不打開微信,也少了很多無端的焦慮感。
2.提高我們的手機娛樂成本
我經常在出門前會卸載一些很耗時但非必需的應用,比如說,微博和知乎。當自己在路上想要刷知乎或微博的時候就要重新下載,可是考慮到流量費用,我就會卻步。
我就是通過簡單地增加享樂成本來減少自己在手機上的時間消耗的。千萬不要小看這種看似笨拙的辦法。人都是權衡利弊的動物,當我們感知到一些事情的成本高於收益時,我們就會重新考慮。
心理學家羅斯(L.Ross)和尼斯伯特(R.E.)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區分了“熱心學生”和“自私學生”,其中一部分學生收到一份簡短的信,被告知下周將舉辦愛心食物捐贈活動,請他們帶上食物到學校廣場。
而其他學生收到一份較為詳細的信,包括捐獻的活動地點和對食品的一些要求,還建議學生順道經過學校廣場是捐贈,那樣就不用多跑一次。兩份信隨機贈送給了“熱心學生”和“自私學生”。
結果顯示,收到相信信件的學生中,有42%的“熱心學生”捐獻了食物,“自私學生”也有25%的學生捐了。而收到簡單的信的學生中,隻有8%的“熱心學生”捐出食物,而“自私學生”捐獻率為0。
這兩個對照組最大的區別是有無地圖。這麼一個簡單的舉措,讓他們感知到的成本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它也從側麵告訴了我們:永遠不要低估一個人能有多懶。
所以,如果想要盡可能地減少自己對手機的依賴,可以通過讓自己打開一個應用的成本增加來實現。
3.保持“渠道喚醒”
當我們抱著買衣服的目的去買衣服時,我們可以很快買到想要的衣服。但是如果我的目的是為了休閑逛街,那麼我們買一件衣服所需要的時間會長得多。
後者的“瀏覽量”大於前者,但是收獲率卻沒有前者高。這是因為後者的場景,我們被喚醒的狀態是閑逛,還沒有認真看完,我們就渴望到下一家去。
這其實就像我們在網絡上學習,瀏覽足夠多的信息不代表我們能夠學到那麼多知識。我在前麵說過,麵對不同的事物和環境,我們所產生的心理喚醒狀態也不一樣,而隻有當喚醒和我們的目的統一時才能夠讓我們變得高效。
為什麼很多人排斥在網上學習,而認為想看書還是看紙質書好呢?當我們打開微博時,即使在裏麵看到的是幹貨,微博對我們的喚醒也是娛樂性和社交性為主的。這就導致了我們的喚醒狀態和目的不一致,這樣的知識很容易成為過眼雲煙。
而當我們打開一本充滿思想的紙質書時,因為我們在足夠的教育中讓紙質書對我們的喚醒更多的是學習知識,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學習到的東西就會更持久一些。
所以,他們站在他們的立場就會認為想要學到更有效的知識還是需要通過紙質書。但是,網上學習其實也能達到持久有效的目的。那就是我們將我們的學習渠道特定化。
比如持續用一些電子書設備學習,當我們培養起它對我們學知識的心理喚醒時,我們就可以高效地使用電子設備學習知識。
完美計劃不完美
——為什麼充電計劃總是失敗
我看過一個關於胡適的留學時候的日記規劃段子。大致內容如下:
……
7月13日:打牌
7月14日:打牌
7月15日:打牌
7月16日:胡適之呀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7月17日:打牌
7月18日:打牌
……
相信我們當中很多人都遇到過這種讓自己哭笑不得的場景。我們花了大半天,做了一個感覺堪比完美的計劃,頓時信心滿滿,感覺成功就在眼前。然而,第二天卻一臉賣萌地躺在床上默念:再睡一分鍾就起床。然後……
古語也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計劃在我們工作和學習過程中有其重要意義。即使我們經常做計劃,而且會有很大部分以失敗告終,但是計劃的作用不可否定。
心理學家卡尼曼(Kahneman)和特韋爾斯基(Tversky)通過實驗證明,人們做決策估計所需要的時間時,往往傾向於過於樂觀,低估完成計劃的時間並高估計劃的完成情況。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計劃謬誤。而且,大多數人即使有過因此而失敗的計劃經曆,他們仍然無法很好地根據經驗來改進計劃。
研究證明,無論是集體計劃還是個體計劃,都存在明顯的計劃謬誤。就拿我們學生時代的經曆來說,我們經常製訂的計劃是寒假把這些帶回家的書看完。然而,現實很殘酷,我們當中能夠完成十分之一的人就算很厲害了。
那麼,有哪些因素造成我們經常計劃失敗呢?
腦科學家做過一個腦成像研究,發現我們在思考當前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時用到的大腦區域並不是同一個,而思考未來的自己的區域與麵對他人時所用的區域相同。
當我們在做計劃時,我們更多考慮的是單線信息(關注未來),而沒有考慮分布信息(當前實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即使有很多計劃失敗的經驗和教訓依然保持原來的計劃模式。因為我們在做計劃的時候,大腦習慣於不考慮實際。所以,我們當中大部分計劃失敗很正常。畢竟,那是天生的。
我們習慣於將自己的計劃安排得滿滿的、滴水不漏。這會讓我們感覺很好,但是它實際上帶來的弊端也非常多。從正麵上講,嚴格的計劃能夠激發我們的潛能。但是大多數人的計劃是屬於嚴苛級別。這樣的話,失敗很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