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互聯網的使用,本質上是在對我們的思維進行延伸。利用互聯網進行思維的提升也會是未來的趨勢。
但是目前,通過在網上學習知識也存在非常多的問題。相對來說,它並沒有傳統的閱讀和學習方式那麼有效率,但是這就像汽車剛被發明時跑不過傳統的馬車一樣,最終,馬車還是會被汽車遠遠超過。
所以,我們也需要慢慢習慣新的事物,這樣才不至於被社會淘汰。那麼,目前利用互聯網進行個人提升存在哪些問題呢?
目前,在線上學習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我們個人的“虛假學習感”——跟我們複習期末考試一樣:看過就忘,不忘也不會用,會用也用錯地方。
當我們麵對鋪天蓋地的信息時,這些信息會極大地占用我們的注意力廣度,我們很難集中在一小部分信息裏麵,而這樣我們就無法保證思維的深度。即使我們所閱讀的知識擁有一定的深度,但是由於我們無法集中注意力去理解,所以我們能夠明白的其實也非常少。
我們可能在刷朋友圈時,這一秒還在看關於康德道德觀的“深度好文”,但是為了盡快刷完不被老板捉到扣工資,然後就點擊了退出,看下一條信息,自己並沒有進行深度的思考,隻是大致地掃了幾眼。
我也看過一些問答平台,甚至沒有分開那些極短的段子、點評類的回答,以及長文回答,這樣的情況對大眾的弊端非常大,群體的耐心會被慢慢消磨。
信息專家約翰·奈斯伯特(John Naisbett)曾說:“我們簡直要在信息的海洋中淹死,但終因缺乏知識而餓死。”互聯網時代,信息和知識都在不斷增加。但是信息的增加速度卻遠超知識。這就造成了另外兩個問題。
一方麵,我們從信息中篩選知識的成本越來越高,我們想要學係統知識的難度增大。另一方麵,媒體為了方便我們理解,減少消化時間,將內容盡可能進行了簡化,隻提供精華,而這就無法培養起我們對知識的深度思考能力。
所以,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式,長期通過線上學習知識,會難以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係,也可能會削弱一個人深度加工知識的能力。
不過,即使線上學習相對目前的傳統學習方式存在諸多不足,隻要技術發展起來了,傳統的學習方式也會慢慢被更廣泛地取代。那麼,我們該如何更好地適應線上學習呢?
其實,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學習,做筆記都是非常好的方式。我個人就有多達30本的筆記。即使是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我也會把其中比較有收獲的知識記下來。久而久之,我的知識廣度和深度都會多一些。
在尼爾·布朗(M.Neil Browne)和斯圖爾特(Stuart M.Keeley)的著作《走出思維的誤區》中,它將我們對知識的涉獵過程稱為“海綿式學習”。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很好地積累我們的知識廣度,但是我們卻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利用。
而我們做筆記的過程實際上則是“淘金式學習”。我們必須學會篩選哪些知識值得記,哪些不值得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知識的加工深度更深,條理性更好,且能慢慢培養起自己的辯證思維能力。
另外,從心理層麵上,做筆記還能帶動更強的注意力。我們做筆記時需要對知識進行再次加工和理解,這也就保證了知識的記憶效果更好,不容易遺忘。
經常做筆記能夠大大減少線上學習帶來的“虛假學習感”問題,不至於使知識看過就忘,沒忘的也不會用。
構建知識體係
——大腦認知資源的節能模式
社會學家馬敏在其著作《政治象征》中認為,在以往知識較為貧瘠的過去,一些政治精英通過壟斷對“自由”等詞語的解釋權來達到對群眾的煽動。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缺乏對知識足夠的理解,那麼我們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覺得這個有道理,那個也沒錯。
而當下也存在非常多這樣的情況,一些媒體和公眾號,利用那些不可以量化的指標,告訴大家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如果缺乏足夠的知識水平,有的時候確實挺容易被忽悠的。
那麼,怎樣才能夠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呢?那就是構建完善的知識體係。完善的知識體係不僅能夠強化自己的思辨能力,也能夠加強自己對事物的分析能力。
知識體係之所以能夠稱之為體係,是因為它擁有體係的屬性。而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功能。我們想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知識體係,就要從體係的共性和知識的個性去分析。
體係的定義是這樣的:泛指一定範圍內或同類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係組合而成的整體,是不同係統組成的係統。那麼,根據體係的定義,我們能夠得到哪些性質呢?
1.多元性
體係的“係”的第一層意思是係列,意味著體係的形成是非單元的,必須有多種元素組成。正所謂:“單調不成樂,單色不成畫,單人不成群。”也就是說,單一的知識不算體係,從這點出發可以知道,我們想要構建體係的前提是擁有足夠的元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元認知——對事物認知的認知。如果想要構建一個體係,那麼就需要我們吸取足夠的元認知。
就拿我本人來說,我的很多知識都是小時候從《十萬個為什麼》和《藍貓淘氣三千問》裏學來的。在當時那個年齡,這些讀物也算是通識教育讀物了,至今我個人也覺得深受裨益,因為在小時候學到的知識對世界觀的構建更為基礎,影響更大。
另一方麵,體係的基礎是係統,係統的基礎是元素。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增加的元素需要有多元的特點,而不是隻是某個角度的重複。我們學過生態學也知道:增加物種多樣性可以增加生態係統的穩定性,而知識係統穩定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吸收足夠多的差異性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