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如願的接觸——社交過程中的盲區(1 / 3)

作為進化的遺留,人類也有這種需求,尤其是男性,會盡可能對自己身邊的事物保持控製,從而獲得安全感。雖然留下體味的原始方式已經被淘汰,但是人們的控製欲卻並沒有消減。

心理學家德西(Deci)和瑞安(Ryan)的研究證明,促進個人控製係統可以真正地增加個體的健康和幸福。而另一位心理學家陸貝克(Rubaek)和他的同事通過對囚犯的觀察發現,那些對環境有一定控製權的囚犯——可以是一把椅子、自己開關電燈等,都會有較少的壓力體驗,較少出現健康問題,並且會有更少的故意破壞行為。

心理學家提莫(C.Timko)和莫歐斯(Moos)則通過對家庭和諧狀況的研究發現,和我們一起住的人,如果可以自己決定早餐吃什麼,晚睡還是早起,他們可能活得更久和更快樂。

很多研究都證明了控製感的重要性和積極意義。一旦失去了這種對環境的控製感,動物的警覺就會被喚醒,處於備戰狀態。人類也是如此。

如果環境沒辦法給我們控製感,那麼我們也會感覺到不安和警覺,更敏感更易激動。所以,當別人不能滿足我們時,我們就會感覺到控製感的喪失,進而被喚醒“戰鬥”的應激狀態。

每個人都有對環境和他人的控製需求,雖然程度不一樣。尤其是戀愛中的雙方,一些人會產生對對方很強的占有欲,甚至希望對方能夠減少與其他異性的接觸。

而在家庭中控製感的表現,則往往是父母希望子女能夠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去生活和發展。而這會讓孩子喪失對環境的控製感,進而觸發排斥。但是這也進一步讓父母的控製感降低,引起進一步的管控,進而形成一個死循環。

一些人對環境的控製需求較少考慮別人對環境的控製需求,這就很容易侵犯到他人的空間,進而造成雙方的矛盾。

比如,在宿舍裏,有人將視頻的聲音開得很大,不考慮別人的感受。當我們向對方說:“你的視頻開的聲音有點大,可以關小聲些嗎?”一些控製感很強的人反而會覺得你侵犯了他的領域,不僅不會按你要求的去做,反而會去挑釁你。

因為,宿舍的空間遠小於我們對環境心理安全距離的需要,但是我們卻不得不與他人共享這樣狹小的空間,於是每個人對環境的控製需求都很難得到滿足。如果彼此無法有足夠的安全感,越小的空間越容易產生矛盾。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後麵提到的“自我實現預言”的方式去提建議,對方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強的反應了。反過來,如果我們對環境的控製感比別人高,我們就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這其實是進化的遺留問題,並不是對方有意“侵略”。


“我就知道!”

——吵架時為什麼總想否定對方的一切

作為進化的遺留,人類也有這種需求,尤其是男性,會盡可能對自己身邊的事物保持控製,從而獲得安全感。雖然留下體味的原始方式已經被淘汰,但是人們的控製欲卻並沒有消減。

心理學家德西(Deci)和瑞安(Ryan)的研究證明,促進個人控製係統可以真正地增加個體的健康和幸福。而另一位心理學家陸貝克(Rubaek)和他的同事通過對囚犯的觀察發現,那些對環境有一定控製權的囚犯——可以是一把椅子、自己開關電燈等,都會有較少的壓力體驗,較少出現健康問題,並且會有更少的故意破壞行為。

心理學家提莫(C.Timko)和莫歐斯(Moos)則通過對家庭和諧狀況的研究發現,和我們一起住的人,如果可以自己決定早餐吃什麼,晚睡還是早起,他們可能活得更久和更快樂。

很多研究都證明了控製感的重要性和積極意義。一旦失去了這種對環境的控製感,動物的警覺就會被喚醒,處於備戰狀態。人類也是如此。

如果環境沒辦法給我們控製感,那麼我們也會感覺到不安和警覺,更敏感更易激動。所以,當別人不能滿足我們時,我們就會感覺到控製感的喪失,進而被喚醒“戰鬥”的應激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