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官員心理危機幹預“軟肋”(1 / 3)

高度重視官員的心理危機,這不僅是一個醫學問題,也是一個關乎執政能力建設的政治問題。

2010年2月5日淩晨5時,廣東省茂名市檢察院檢察長劉先進跳樓身亡。據警方稱,劉先進本人近期嚴重失眠,疑因健康原因引發精神焦慮而自殺。

近年來,我國官員自殺事件引人關注。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我國共發生13起官員非正常死亡,僅12月,就有6名官員非正常死亡,其中多數官員屬於自殺。

讓人意外的是,2010年伊始,又聞官員自殺的報道——除劉先進外,1月18日淩晨,陝西省勉縣紀委副書記、縣監察局局長馮某從勉縣醫院住院部7樓跳下,經搶救無效死亡;1月13日,河南省鄧州市建設局牆改辦主任劉雲峰在接受紀委調查時“跳樓自殺”。

從以往報道來看,官員自殺方式多樣,主要是跳樓、割腕、開槍、上吊等。而官方公布的自殺原因,多數為心理健康出問題。

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認為,官員是社會公共資源的掌管者和支配者,對社會發展負有特殊責任,其自殺不同於普通人。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官員的心理危機,這不僅是一個醫學問題,也是一個關乎執政能力建設的政治問題。

多數因心理壓力而輕生

“現在的官越來越不好當了,別看人前風光無限,但背後的苦衷沒多少人知道。”2010年2月12日,記者與一位在南方某縣任縣長的朋友聊天時,他感慨道,“總擔心工作出問題,常常失眠,人還不滿四十,白發卻生不少。”

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局長李毅中曾對媒體坦陳心跡:“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半夜來電話。”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不少官員也坦言心理壓力太大。而李毅中這句簡短的話語,正吻合時下多數官員的心態。

2009年9月3日,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鄧小虹透露:“自殺已成為我國人群第五大死因,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還有約200萬人自殺未遂。”在這個自殺群體中,官員也不可能置身度外。

據了解,北京是較早關注官員群體心理健康的地區之一。2005年5月,北京市相關機構對200多名中年官員進行了一項定向精神健康檢查,結果顯示,有近50%的人存在不健康傾向。

2005年6月,安徽省黃山市委黨校對100多位官員進行心理健康問題調研,發現官員普遍有較大“心理壓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和“心理疲勞”,以及“浮躁”和“壓抑”心理,“焦慮”和“憂鬱”等情緒。

在以往自殺的官員中,涉及黨委政府、教育、稅務、金融等多個領域,從科級、縣處級、廳局級,直至省部級,各個級別官員均有,其中科級、縣處級自殺官員占多數,比如原安徽省蚌埠市統計局長劉敏、原福建省福鼎市質監局長翁華銘等;廳局級官員有原江西省上饒市委書記餘小平等;省部級高官有原山西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長王通智、原天津市政協主席宋平順,等等。

據記者了解,每次官員自殺消息披露,公眾更多的是對事件是否隱藏腐敗的好奇、憂慮與猜測。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除部分官員涉及腐敗而自殺外,多數官員自殺的重要原因卻是心理健康出問題。

“官員作為公權人物,其自殺並非官員的私人事件,應屬於公共事件。”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李成言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官員存在心理危機,不但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和事業,還影響到自己與家庭、朋友的和諧,更嚴重的是弱化了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各種挑戰施壓官員心理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官員心理危機的產生,與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對各級官員提出諸多挑戰有關,包括知識社會對執政能力提出的挑戰、行政問責對依法行政能力提出的考驗、以人為本對科學執政能力提出的考驗等;還有麵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來自因本領不適應、能力素質不高的內心壓力。

首先,官場競爭的壓力。在社會轉型期,原有的領導模式、思維方式需要更新,官員麵臨巨大的晉升壓力。現實中,各領域的官員,個人升遷與實際績效相掛鉤等,增大了官員的心理壓力。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隨著我國官員問責機製的不斷健全和完善,以及對客觀上存在的,如火災、洪水和生產安全等重大突發事件的提防與憂慮等,使官員的心理壓力倍增。

“有些突發事件發生後,部分主要官員對危機處理缺乏經驗,使自身同時陷入能力和心理的雙重危機,不但要手忙腳亂地處理善後事宜,還要承受來自上級和社會的壓力,這也可能成為官員自殺的原因。”李成言認為。

其次,人際關係與社會監督的壓力。多數官員處在重要的崗位上,他們在正常的工作之外,還要拿出相當大的時間和精力,來應對我國特有的官場關係和社會關係。比如領導、朋友、親屬求幫辦事,但如果幫忙又違反相關規定,導致官員無法平衡好這些關係,這對官員無形中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