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目前相當數量的協會是仍沿襲行政機構的模式,不但有司、局、處級,而且配備的人員也都有行政級別待遇,其領導機構的構成,基本由現職或離退休的黨政幹部任名譽會長,由一位級別相當的黨政幹部擔任會長。老百姓稱這樣的協會是:“戴市場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坐行業的轎子、收企業的票子、供官員兼職的位子。”
“我國行業協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政會不分。”清華大學NGO(非政府組織)研究所賈西津認為,“一些官辦協會,隻是政府的口徑和附庸,行政機關製定的決策,通過協會傳遞給企業。”
“由於不少協會的領導層不是會員選舉產生,而是有關政府部門任命。因此,這樣的協會組織普遍隻對政府部門負責,而不對會員負責,更多行使的是管製功能,而不是為會員服務的功能。”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李成言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類機構或工作人員往往依靠政府的授權獲得了壟斷性權力,卻又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與內部自律,在必要時行業協會可變成行政權力的隱身符,成為亂收費的機構,甚至有些協會領導還可能鑽監管的空子,大發不義之財。”
北京一位熟悉行業協會情況的房地產企業負責人認為,在各類協會中任職的前任官員,雖然期滿退休在協會任職,但人脈及關係資源還在那邊,他們容易打通政府的各個環節。尤其是曾經擔任過較高領導職位的官員,他們的“餘熱”不可小視,有些就在企業與政府中間做中介,為自己謀取利益,這就是有些專家說的“權力旋轉門”。
有些協會私下代理對應的職能部門的一些贏利性業務,與社會上的其他公司簽訂合同,名正言順地收取一定的信息費,這些費用最後大部分會被相關職能部門的主事官員以各種名義支取走。此外,一些官員還以讚助費的名義,將單位資金打入這些協會的賬戶,然後以各種名義取出,落入個人腰包。
深化改革才能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接受采訪的多位專家認為,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意味著中國企業必須麵對全球性競爭,競爭的結果不僅取決於企業自身實力,還取決於行業協會的發展狀況等因素。改革現有行業協會,已經迫在眉睫。
事實上,我國政府早有決心要規範和發展行業協會。1998年,中央下發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黨政機關領導幹部不兼任社會團體領導職務的通知》,禁止“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現象。
2003年10月14日,中央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指出,“按市場化原則規範和發展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性組織。”
2005年3月25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促進行業協會商會改革與發展的若幹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出行業協會的宗旨是為會員服務,提出“開展行業調查研究,掌握行業動態,提出有關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和立法方麵的建議”等十三項主要職能。
但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對行業協會的改革總是“慢半拍”。2007年4月,北方某市才開始討論行業協會的發展和改革方案,計劃用3年的時間,讓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與行業協會分開,現職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得兼任行業協會的會長、秘書長等領導職務,已兼任的政府現職工作人員要辭去職務。
“目前各地行業協會的改革,感覺像擠牙膏,這深刻地體現出地方行政改革的強大惰性。”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係張鳴教授認為,“其背後,還是政府部門不願意真正放權。”
有關專家在談到2007年5月13日國務院下發的《關於加快推進行業協會商會改革和發展的若幹意見》時分析,此意見從國家層麵把政府和行業協會徹底分開,這對於進一步理清政府職能,規範行業協會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也有專家指出,這個規定對公務員退出行業協會並沒有明確具體的時間安排,而隻是“限期分離”,同時仍留有“確需兼任的要嚴格按有關規定審批”的餘地,這些都為公務員退出行業協會留下了不小的“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