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年輕化”的民意反彈》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19期(2010年5月10日)
●《謹防民主生活會“變味”》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27期(2010年7月5日)
●《官員出書熱:功利還是熱愛》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36期(2008年9月8日),原名為《官員出書應慎行》
●《轉非領導幹部職務的暗流》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35期(2009年8月31日)
●《罷免撤換製度成黨內民主“難中之難”》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47期(2010年11月22日),原名為《黨內罷免撤換製度“補課”》
●《貪官“立功”的灰色地帶》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38期(2010年9月20日),原名為《貪官“立功”灰色帶》
●《中介組織“灰色生存”》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24期(2009年6月15日)
●《謹防幹部交流製度“走形”》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52期(2009年12月28日),原名為《慎防幹部交流“走形”》
●《垂直管理引發央地博弈》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27期(2009年7月6日),原名為《吹向垂直管理的冷風》
●《寬縱行賄禍患大》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42期(2009年10月19日)
●《賄賂呈現“非物質化”》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24期(2010年6月14日),原名為《厘清非物質賄賂“盲區”》
●《規範幹部掛職路徑》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45期(2008年11月10日)
●《公車改革,路在何方》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9期(2008年3月3日),原名為《“公車改革”循公開》
●《臨時機構:特權下的監管盲區》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35期(2007年8月27日),原名為《解讀“臨時機構”現象》
●《透視部分官員的風水情結》發表於《半月談》第2期(2006年1月25日),原名為《透視部分官員“風水病”》
●《官員問責亟待製度突破》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10期(2009年3月9日),原名為《官員“剛性問責”之失》
●《官員頻繁調動之弊》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17期(2009年4月27日)
●《地方政協官員“落馬”探源》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2期(2010年1月11日)
●《對貪官外逃紮緊籬笆》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21期(2010年5月24日),原名為《對貪官外逃再緊籬笆》
●《打造公務消費“陽光賬本”》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42期(2008年10月20日),原名為《公務消費改革再提速》
●《公務接待製度改革的“沉默”》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18期(2010年5月3日)
●《科研經費“黑洞”有多深》發表於《半月談》第8期(2009年4月25日)
●《高校“老板”淪為新生腐敗群體》發表於《新華每日電訊》第一版(2006年5月25日)
●《中國“民調時代”來了》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33期(2010年8月16日)
●《信息公開催生“公民本位”社會》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21期(2008年5月26日),原名為《構建“公民本位”社會》
●《民間反腐網:法律刀尖上的“舞蹈”》發表於《半月談》第20期(2008年5月26日),原名為《民間反腐網的“灰色生存”》
●《官員開博,看上去很美》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12期(2009年3月23日),原名為《重構“官博”形象》
●《公共事件期待“獨立調查”》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5期(2010年2月1日),原名為《公共事件“獨立調查”再突破》
●《民間反腐的突破和缺憾》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25期(2009年6月22日),原名為《民間反腐:突破和缺憾》
●《養老保險改革:做加法還是減法》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7期(2009年2月16日),原名為《養老保險期待“加法改革”》
●《人肉搜索的“身份危機”》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25期(2010年6月21日)
●《官員心理危機幹預“軟肋”》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9期(2010年3月1日)
●《網絡輿情檢驗政府公信力》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33期(2009年8月17日),原名為《理性把控網絡輿情》
●《“官辦”行業協會的角色質疑》發表於《望》新聞周刊第26期(2007年6月25日),原名為《“官辦”行業協會角色質疑》